已故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逝世,傳媒報道甚詳。最深入民心歷史轉捩點是30年前香港前途中英談判,令香港人的個人、家庭、事業、經濟和財富都起了很大變化。
1982年9月24日戴卓爾夫人與鄧小平會晤後步出人民大會堂摔了一跤;這一跤非同小可,恒指兩個半月內由1121點跌至676點;港元滙價由6.1兌1美元跌至6.7。跟着是港人紛紛計劃移民,英國、加拿大、澳洲和美國是熱門地點。香港公務員首先申請居英權或者入英籍,高級公務員子女在英國讀書有津貼,父母每年可免費往英國探子女,英國制度對僱員十分體貼。
香港在97大限前筆者與家人亦有同樣憂慮,1983年曾一家大小先往美國、澳洲和英國自由行探路,發現在這些先進國家很難發展,「水太清則無魚」,心想未到97已經餓死!還是回香港這個「Muddy Water」渾水。的確香港當年非常興旺,因為不少中上層人士移民,留下的職位需要升職加薪留人;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香港第一批進入中國市場開工廠,實行「三來一補」,最快賺第一桶金;尖東的大富豪夜總會夜夜笙歌,筆者招呼買辦(Buyers),加班至晚上10時亦無法找的士回家。
三大地產股期權值博
當時香港有錢的、高學識的被外國接納移民,紛紛把物業放盤套現,1985年為了孩子學校網,筆者在何文田第一次買入一個收租物業,面積1,000呎連車位,要價89.5萬元,雖然最低層,但租金每月1.2萬元,無人料到到現在價值900萬元,租金只收2.4萬元。1993年英國經濟不景,物業空置率高,在倫敦買800呎2房只需10萬鎊,香港滙豐銀行還提供八成按揭,收租亦可以自負盈虧。這種「人棄我取」投資機會,審時度勢,只要好好把握,為我們賺取很多桶金。
今時今日投資物業並不化算,收租回報與樓價不成比例,樓價下跌風險高;政府用種種政策限制樓價升,而且套現困難,不如買地產股還化算。「有危有機」,用「人棄我取」方法,買三大地產股:長實(001)、恒地(012)和新地(016),平均PE6倍,他們資產和股價皆有四成折讓,趁月中開即月價外Short Put(SP),例如長實開[email protected]元,要收股息SP@115元或者SP@120元,SP@120元可收期權金5.5元以上。入貨價低於115元甚化算,如果走短線,開6月Short Call@122元亦有期權金收(5/24除淨股息2.63元)。正如買樓方法:4月以115萬元買入,6月以122萬元沽出,5月還有租金收入呢。最大要點是有持貨能力,資金管理第一,無人知道何時是頂,亦不知底位何處。只有用股票期權方法,用實物低買高沽,人棄我取,是為上策。
Fongf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