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個「大騷」,都令我等曾經歷香港所謂流行文化盛世的一代慨嘆。一個是紀念張國榮的「繼續寵愛.十年.音樂會」;一個是前晚舉行的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紀念張國榮的音樂會上,多名歌手表現不濟,其中早獲娛樂版賜予「天后」名號的陳慧琳,演繹哥哥快歌medley的環節更令人不忍卒睹。香港樂壇就算未死,都凋零得緊要;台灣、韓國和內地的流行音樂都要比香港多元精采。
前晚金像獎,徐家傑憑《寒戰》的生硬演出,竟奪得最佳新演員,那只好說香港影壇演員後繼無人;最佳動作設計,又是成龍,《十二生肖》仍是走30年前《A計劃》式的老路。至於連奪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九個獎項的大贏家《寒戰》,也只是「OK啦」的那種四平八穩。
香港流行文化產業不再稱霸亞洲已是老話題,業界通常歸咎香港市場小、資金缺。但依我看,沒有態度,甘於平庸,過於計算大陸市場,才是謀殺這個社會創意的致命傷。
陳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