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文大學進行本港首個通脹與情緒健康調查,發現近85%受訪者因通脹感到不同程度困擾。受通脹影響較大的近三成人之中,經常焦慮症發病率達11.4%,為一般人的4.4倍;月入不足1萬元的家庭,更是5人之中就有1人患病。
記者:嚴敏慧
中大健康情緒中心2011年10月至12月訪問5,118名市民,發現通脹影響不少人,近85%受訪者因通脹受到不同程度的困擾,經常焦慮症成人發病率,由2006年的4%升至2011年的5%,推算本港有25.5萬人患病。研究又發現家庭收入較低,由通脹引發的焦慮更大,其中收入不足1萬元的受訪者,經常焦慮症發病率達21.2%。低收入家庭普遍最擔心食物價格上升,收入較高家庭的經常焦慮症患者,則較擔心積蓄減少。
中心主管李誠表示,本港通脹率由2006年的2%升至2012年的4.1%,惟市民薪酬升幅未能追上,要節衣縮食應付通脹,最終成為壓力來源,誘發經常焦慮症等情緒病。經常焦慮症的患者,對經濟、工作及社交等日常生活,出現難以自控的焦慮,又會易攰、失眠、無法安靜、難集中精神、身體痠痛或肌肉繃緊等,只要有三個或以上症狀,加上焦慮持續半年以上,即屬患病。
公院要排期一年
52歲的李女士,因病未能工作更欠下債務,靠兒子1萬元收入養家。她指,近年通脹升溫令人窒息,「去街市行幾轉買唔落手」,肉類數月未有進食,即使煲湯也先讓兒子飲,自己則食湯渣和加水當湯飲。為金錢過度焦慮更令她情緒病發作,半夜會擔心到「扎醒」,要服藥才能紓緩病情。
李誠指,若病人未有及時就醫,會在負面情緒中不斷打滾,造成惡性循環,外國研究更指一半人會發展為抑鬱症,更有可能出現自殺念頭。不過,現時公立醫院把經常焦慮症列為非緊急病類,有醫院要排期一年才能見醫生,不少人確診時已有抑鬱症等。
中心一級執業臨床心理學家郭碧珊表示,改變災難式思想有助改善焦慮情緒,「好似買熟透嘅生果食,唔好諗要買就嚟爛嘅生果食好慘,應該諗生果熟啲甜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