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劇在香港找不到觀眾,是因為宣傳做得不好嗎?曾經在廣告公司打工的逃兵,再反骨也不敢咬餵過自己的手,漠視推廣在營銷所佔的決定性地位,不怕天打雷劈,也怕業界代表畢明小姐娥眉倒豎叉起條腰訓話。事實上我們的文化搞手,這方面的成績的確差強人意,康文署和藝術節策劃的節目還算好些,起碼地鐵燈箱循例張貼海報,創意點子縱使欠奉,曝光率不能說沒有,校園承辦的就嚴重偏於孤芳自賞,譬如城大中大,在公共媒體散播的演出消息接近零,連我這種金睛火眼的戲蟲,若然不是幸獲古老師不吝長期關照,也肯定鑊鑊走雞。不過我認為癥結不在這裏,而是在社會的看戲風氣,比讀書風氣更加缺乏,歷年培養不出一批數量健康的觀眾,義無反顧瞓身捧場。
讓我舉日本的歌舞伎作例子。他們的宣傳當然不弱,但與鋪天蓋地卻有一大段距離,就說去年秋季海老蔵在奈良那台《鏡獅子》吧,城中大街小巷一張招貼都沒有,當熱情街坊詢問遊客大駕光臨主旨是賞葉還是賞鹿,被告知原來是觀劇的時候,無一不睜大眼睛驚呼:「咦,真的?哪裏演歌舞伎?」去到現場,兩三千座位坐滿男女老幼,可見忠實擁躉數量穩定,主辦機構毋須呼天搶地到處拉客。人煙稠密的大都會如東京,就更加不愁出現門可羅雀狀況,通常每月至少有兩間一千座位的戲院演歌舞伎,日夜戲碼不同,平均各演二十場,周末人山人海插針不入,閒日上座率也有八九成,保守估計,基本觀眾五六萬。這個數目在總人口佔的比例當然微不足道,然而已經足夠令一個劇種驕傲地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