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他們心中都有一團火,相信可以改變社會。逾百名來自不同階層的義工,自發擺街站、搵場地,替基層學童義務補習,盼助他們升上大學,擺脫跨代貧窮的宿命。每周一堂兩小時,沒有金錢回報,但看見學童成績進步,還有家長稱讚一句「用心去教」,使這團火越燒越旺。
記者:王家文
年輕導師循循善誘:「英文字on點解?」雅培想了一想回答:「上面。」「咁其他呢?」導師又問,「in係入面,under係下面。」答案全中,小妮子樂得哇哇大叫。雅培今年8歲,念小學一年級,每星期參加一次義補,訪問當晚她又學了英文數字11至15,最近英文默書更拿了97分,「媽咪獎咗一本鴨仔簿畀我」。
雅培每周另外要上五晚私人補習班,每月費用約1,000元,但她說跟義補大不同,「我鍾意少人啲,唔使咁嘈吖嘛」,學習也易上手,「因為靜啲就會聽得留心啲」。雅培父親周先生說,經街坊介紹讓女兒參加義補,英文有進步,「以前都係50、60分」。除了單對單教學,他最欣賞是義教性質,「唔收錢即係放個心去教人,收錢就係為錢去做,已經係兩種心態」。
由一班義工組成的「一團火」義補計劃,成立近一年,有近150名義工,現時在全港九區包括荃灣、深水埗和大埔等,定期為逾60名學生補習,費用全免。馬荻秋是義務導師之一,主力做培訓工作,製作教材。她曾任小學教師,有感填鴨式教育荒謬,學校互相激烈競爭,「越教越深,基層父母跟唔到學生功課,亦冇經濟能力畀錢補習,可能幾百蚊嘅功課班都負擔唔起」。
林太女兒念小一,參加義補大半年,因為學校課程越來越難,「好多英文我都唔識,幫唔到佢」。丈夫當司機,收入不多,私人補習每月至少1,000元,加重生活負擔,「𠵱家慳番一千幾百,都幫到生活」。她坦言政府幫不上忙,「如果政府肯幫,個個小朋友都可以優先補習,唔使畀錢啦」。
受助童:他日孝敬父母
馬荻秋曾參與教育局的「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為清貧學童補課,「好多都係新移民或有家庭問題,但佢哋真係好想讀書」。惟計劃資源不足,幫助不大。她說,透過義補計劃,盼助基層學童上大學脫貧,否則他們將來只能從事低技術工作,「基層永遠都係基層,永遠都冇翻身機會」,貧富懸殊更嚴重,「窮人只會越窮,越冇出路」。雅培說,要用功讀書將來上大學,夢想做畫家,賺錢孝敬父母,「帶佢哋出街飲茶」。
特稿:推動計劃難借場地
沒有班房,只得一角,一班基層兒童補習的地方,可能是教會,或是議員辦事處,甚至是屋邨互助委員會。簡單一張枱、幾張凳,導師就在這免費借來的地方替學童義補。「一團火」義補計劃發起人梁啟業說,推行初期遇上不少困難,試過在開班之際,有機構突然拒絕借出場地,「冇講原因,我哋要即刻再搵地方」。
「帶住佢哋成長」
梁啟業出身基層家庭,中五畢業便投身社會,現時在教會工作。他相信教育可以解決跨代貧窮,「冇理由阿爸阿媽冇錢,就影響個仔讀書機會」,但最重要是扶助這班學童成長,故堅持義補以一對一形式,類似大學的「導師計劃」,「希望長遠幫到細路仔讀書,帶住佢哋成長」。
義補導師有在職也有在學,訪問當晚,任職資訊科技的涂文偉在下班後匆匆趕來替學童義補。他說,基層學童有上進心,但可能家境普通,沒得補習,也沒課外活動,輸在起跑點。導師甄潔詠是教育學院一年級生,「我仲係學生,金錢上付出唔到,唯一可幫到手就係知識」。梁啟業計劃加強地區宣傳,並去信社福機構、議員辦事處等商議借出場地。有關義補計劃詳情,可瀏覽 http://www.facebook.com/onfire.hk。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