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啟銳在《歲月神偷》拍出當年街坊街里吃晚飯溫馨場面,甲家小孩可到乙家吃,多一雙筷子就成,幾個家庭亦可以同時間開飯,小孩隨意走動,餸是鄰家的香,鄰家的好吃,那就過去吃好了。
同時期在香港過着艱難日子,獨自一人生活的葉問沒有家人弄飯,只能與一眾徒兒在大牌檔解決三餐。大牌檔的碟頭飯不貴,就是大廚下手重了些,味精多些,餸菜鹹些。葉問沒家常小菜可吃,對身體健康該只有壞處,沒有好處。《葉問──終極一戰》拍出五六十年代香港生活艱苦一面,經常上大牌檔的葉問,與同時期在香港生活的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相差太大了。
在《李小龍》電影中亮相的李海泉,家中開飯,是一枱人起(十個八個人是慣見的了),兩枱人止。家常便飯來得一點不簡單,這樣子的吃飯,雖不算豪華,比起葉問的吃,講究多了。
都是那年代的故事,卻也有貧富之分。葉問與同鄉吃飯一幕,少了一位小孩,道出為了飽肚,不致捱餓,五六十年代仍有賣親生骨肉的人間慘事。
五六十年代吃是個問題。朱石麟拍《中秋月》,窮苦人家過節想吃件月餅都不易(打工仔過年過節仍得送禮給上司,自己卻沒得吃)。
那年代可以拍電影的武打明星,如關德興、曹達華、石堅、于素秋、林蛟,都要比活在貧困中的葉問好。電影中的葉問,精神狀態卻是好的,生活條件差一點,吃得差一點,他仍活得有骨氣,活得似一代宗師。
《終極一戰》有李小龍一場戲,打扮西化的李小龍,演來有點輕佻,不像李治廷扮演的《李小龍》來得那麼有陽光氣息。有名有姓,同是一個人,葉問落在不同導演手上,會變成很不一樣。說真實生活中的李小龍,與電影中的是兩個不同的人,不用覺得奇怪。
當年的吃飯場面,多擺一雙筷子,就可一起同枱吃飯,看起來,仍覺得好,只是那樣的溫馨場面,不復得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