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位好學的朋友幾乎可以媲美心理醫生,雖然,我從未求助過心理醫生;但從電影及小說中見識過,甚至我認為她更細心也更專業。她不收任何費用,有如一名義工,言明每一段訪問便是她的功課,從去年到今年,一共為我做了兩次。
每次要我默想自己心中的困惑難題及希望,上一次的訪問是我在電話這一頭她在那一頭,彼此沉默着,我不知道她那時的想法及做法,但我清楚知道我是誠懇的向自己內心深處探尋,也默默提醒自己不要貪心,希望只剩一兩個,此生足矣。
也許是發自內心的念想,終有回應,也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契合,每次這種療程做完後,總有如釋重負之感,也許乘此機會好好的反省自己的人生,當夜睡得比平時好。
那情形有一點兒似戲假情真影片中那位五十歲的女子聽到隔壁孕婦與心理醫生之間的對話而觸動起她開始檢討自己走過的道路;發覺自己一次又一次欺騙了自己,原來所擁有的不過是假象。
今年的這一次訪談,仍然是她在那一頭,我在這一頭,她提問我回答,她靜默時要我詳細訴說所謂那些感覺究竟是怎樣的狀況,我也將生活中的細節與感受陳述,並沒有任何掩飾虛假。
明白到此生有太多的機緣巧合與上天的眷顧恩寵有關,對生活亦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一向心懷感激;在每一種經驗中成長領悟,雖不深刻也不全面,但仍是不斷獲得。
一動一靜的兩次訪談中,幾乎可以觸摸到所思所感,亦深刻的了解到一位萍水相逢的忘年之交,不知如何竟與我結下了一段好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