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死者夫染病 H7N9疑可人傳人<br>北京失守 7歲女確診

上海一死者夫染病 H7N9疑可人傳人
北京失守 7歲女確診

【H7N9恐慌】北京淪陷!北京一名七歲女童確診感染H7N9禽流感,為當地首宗病例,同時宣告疫情正式擴散到華東以外。病童父母從事活禽販賣,她上周四(11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入院後接受抗流感藥物特敏福及中藥治療,現時情況穩定。另外,上海一名已死確診患者的丈夫證實染病,令人懷疑H7N9出現人傳人能力,而江蘇及浙江則分別新增兩宗個案,至今全國累積49宗病例,當中11人死亡。
記者:嚴敏慧

中國疾控中心昨凌晨確認該宗北京感染個案。病童姓姚,上周四發燒、咳嗽等,即時送往北京地壇醫院求醫。院方發現她肺部受感染,病情一度惡化,高燒至40.2℃,遂決定在尚未確診前用特敏福,並配以中藥銀翹散及白虎湯協助退燒。現時女童仍在深切治療部留醫,神志清醒,體溫正常,更能進食稀粥及巧克力。院方指,在發病15小時內用藥是女童病情好轉的關鍵。

北京一名7歲女童被確診感染H7N9,情況穩定,是該市首宗病例。新華社

父母賣活禽要隔離

女童與父母居於順義區後沙峪鎮古城村中心街,父母從事活禽販賣,正進行醫學隔離,暫時未有異常情況。北京市農業部指,他們一家是河北省張家口人,本月2日才搬到現址,接手經營活禽宰殺攤位,除原本留有的活雞,姚父從外地入口60隻活禽擺賣,據悉病童曾接觸雞隻。當局已撲殺古城村內的500多隻家禽,並追查其父出售的活雞下落,部份已在朝陽區封存。北京巿政府已決定暫停買賣活家禽,但由於北京至今未有家禽受感染,不會大規模撲殺。
上海亦新增一宗感染個案。56歲姓顧的男患者確診感染H7N9,其妻本月4日亦確診染病,已經病逝。男患者本月1日出現乏力、發燒等,3日及4日曾兩次前往華山醫院求診,由於病人為女死者密切接觸者,市疾控中心5日曾取其咽拭子分泌進行檢測,當時結果對H7N9呈陰性反應。但病人持續高燒,上周三有關方面再次取樣,並加驗病人下呼吸道分泌物,翌日證實感染H7N9病毒。病人現於上海市公共衞生臨床中心留醫。

北京出現首宗病例後,當局即停止活禽交易;有商販拿着空雞籠回家。新華社

全國確診增至49宗

妻子發病後,丈夫亦證實染病,令人懷疑H7N9已出現人傳人能力。上海當局指,國家衞生計生委及上海市衞生計生委專家,已就兩宗個案的流行病學關聯作分析,據目前資料,未足以判斷男病人是由妻子所感染。
此外,江蘇及浙江分別新增兩宗病例,連同上海及北京個案,全國確診H7N9個案至今增至49宗。江蘇兩宗個案涉及一名72歲男子及77歲女子,兩人目前情況危重;浙江兩名新增病人則為38歲及65歲男子,兩人情況同為危重。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北京確診首宗H7N9個案,反映病毒已廣泛散播,範圍已超越華東地區,不排除年底前會零星傳到南方。本港衞生防護中心再接獲一宗懷疑人類感染甲型流感H7個案,涉及一名曾到浙江及接觸禽鳥的43歲女子,經化驗後證實對H7N9病毒呈陰性反應。

上海屠房的員工處理雞隻時,只戴口罩,沒有戴手套。路透社

港專家倡停售活雞 林鄭拒討論

【本報訊】內地H7N9禽流感疫情蔓延,絕大部份患者共通點為曾到過街市。香港傳染病專家何栢良指,本港家禽從業員及到街市買雞的市民也有感染風險,建議本港要全面落實人雞分隔措施,包括街市停售活雞。有雞檔檔主批評,禁售活雞等於「唔畀飯我哋食」,強烈反對。政府指現時並非適當時候討論是否全面取消零售活雞。

有專家建議街市停售活雞,落實人雞分隔,但有雞檔檔主強烈反對。
謝榮耀攝

可選冰鮮及雪藏雞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表示,雖然香港對入口家禽有監測,但病毒仍可透過野鳥及污染的環境傳入,在下半年或年底,香港或會在禽鳥身上發現H7病毒。他說家禽業從業員及與家禽接觸者,包括到街市買雞的市民也有感染風險,提醒市民要注意食物及個人衞生。他認為香港應認真考慮人雞分隔,建議街市不再售賣活雞,減低人類感染禽流感風險。他引述數據表示,市民每日進食25萬隻雞,當中活雞佔的比例很少,即使禁售,市場仍有冰鮮及雪藏雞供應,市民要在經濟及保障健康間作出取捨。
九龍城街市雞販玲姐強烈反對停售活雞建議,認為政府現時的防疫措施足夠,加上市民偏愛活雞,禁售剝削市民選擇,雞販生意亦受影響。她表示現時有戴手套劏雞,但承認只有把雞隻轉移到檔內雞籠時,才會戴口罩,「全日都戴口罩好焗,賣雞咁多年,一睇就知啲雞健唔健康,唔擔心禽流感」。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則指,自從香港發生過禽流感後,零售點售賣活雞數量已減少,現時最重要做好防範及防控工作,活雞檔主及工人保持地方清潔,現時不是適當時候討論是否全面取消出售活雞。

內地首次披露 浙江患者死亡經過
發燒發冷 肺內全是血

【H7N9恐慌】內地H7N9禽流感至今造成11人死亡。早前到內地杭州醫院視察的本港微生物專家表示,有病人感染後,免疫反應變得非常活躍,導致器官有嚴重炎症,其後出現多種器官衰竭死亡。內地傳媒首次報道,首名浙江死者疑因延誤治療及誤診,死前九成肺部出現炎症,積滿血水,曾「吐了兩碗血」。

記者:陳沛冰

早前到杭州醫院視察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病人主要是下呼吸道感染,病情惡化時肺炎「花白」,即肺部炎症嚴重。有病人感染H7N9後,免疫反應變得非常活躍,釋放出大量細胞因子,令器官有嚴重炎症反應,其後更出現多種器官衰竭死亡。另有病人因長時間使用呼吸機,導致輕微爆肺。
至今內地確診49宗個案,袁國勇表示,患者以成人為主,兩名確診的小童病情較輕微,情況與97年本港爆發H5N1相若。最重要是小童受感染後不要服食阿士匹靈,以免有嚴重副作用。北京小童患者病發後15小時便服食特敏福,有助控制病情。
他又指,內地大部份病人遲入院,病發初期病徵包括發燒、咳嗽帶痰,之後有肺炎,部份人有腹瀉;初期病徵與沙士、新型冠狀病毒及H5N1相似,故必須盡快為有病徵病人做測試。內地至今死亡率約22%,若發現更多輕微或沒有病徵個案,死亡率更低。

袁國勇表示,H7N9初期病徵與沙士及H5N1相似。

激發免疫系統 器官現炎症

內地《中國新聞周刊》首次詳細披露浙江病人死亡經過。首名浙江H7N9死者,是在江蘇任職廚師的38歲洪明。他上月8日到街市買兩隻已屠宰雞隻,但沒有進食。上月11日開始肚痛,15日發燒攝氏40℃,全身發冷。他入院求醫,院方指他膽囊增厚,因高燒不退,3日後再入院。
上月20日洪明轉到另一間醫院求醫,病情嚴重至「吐了兩碗血」。因呼吸困難要時刻戴上氧氣罩及卧床,病情惡化太快,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當日他右肺下方有炎症反應。
兩日後洪明兩個肺都是「白肺」,九成以上肺部被炎症侵襲,肺內全是血水,院方才考慮他感染特殊病毒。其後他陷入昏迷,上月25日出現腎衰竭,27日不治。本月1日證實他感染H7N9。報道指出,洪明由病發起先後4次求診,被診斷肝膽有事,「事後證明,這些都不是他真正的病因」。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內地病人病發初期症狀輕微,之後突然病情急轉直下,視乎相隔時間多少,部份人比較長,部份人較短。
中文大學呼吸內科教授許樹昌表示,嚴重流感可激發人的免疫系統,變得過度活躍,導致身體不同器官出現炎症反應,尤其肺部。曾有H5N1病人曾出現腹瀉,之後才出現肺炎;H7N9病人有腹瀉,可能因病毒入侵腸道或抗生素的副作用。

當本港踏入冬季時,候鳥向南飛,將增加出現H7N9的風險。謝榮耀攝

疫情擴至北京 增傳港風險

【高度戒備】本港出現人類感染H7N9個案的風險,隨內地疫情擴散而增加。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短期內本港最大風險,是於五一黃金周從內地輸入H7N9個案。
有立法會議員表示,疫情擴散至北京,增加內地傳入香港個案風險,政府應立即實施健康申報表制度。
袁國勇昨表示,北京出現首宗人類感染H7N9個案,相信是現時候鳥北飛,途中在農場或水池棲息,與家禽交叉感染,導致家禽也帶病毒。當本港踏入冬季時,候鳥向南飛,本港會增加出現H7N9的風險。

五一黃金周大批旅客從內地來港,傳入H7N9個案風險高。

議員轟:唔申報實攬住一齊死

他指,短期內本港最大的風險,是五一黃金周大批旅客從內地來港,或傳入H7N9個案。若屆時病毒已變成人傳人,對本港威脅更大。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內地疫情擴散至北京,進一步增加本港於五一黃金周,從內地傳入個案的風險。早前食衞局局長高永文在立法會表示,當本港出現H7N9個案後,才於口岸設立健康申報制度是本末倒置,「內地一路擴散緊,仲有兩個星期就五一黃金周,𠵱家都唔做,實同內地攬住一齊死」。
郭指北京對疫情非常緊張,顯示今次疫情不簡單。政府應要求內地政府,於爆發H7N9省或市的出境口岸,為來港旅客探測體溫,防止有病徵的旅客來港。他認為內地不同省市之間,也應實施體溫探測,防止病毒持續擴散。 
《蘋果》記者

H7N9死者出殯 遺屬遭歧視

【葬禮冷清】浙江省第一批被確診、當地首名因H7N9禽流感於上月27日病逝的病人,近日舉行葬禮。惟當地村民得知其死因後,開始歧視他的家人,葬禮亦冷冷清清。
這名來自杭州建德的男子洪明,上月7日發病,20日到杭州蕭山的醫院求醫,27日死亡。入院時醫生稱他肝、膽、肺出問題,但最後卻認為他是「重症肺炎」,病情迅速惡化,呼吸困難,「肺裏面都是血水」,最後更要靠呼吸機維生。

垃圾堆門口沒人敢收

醫生未有在醫院宣佈他死亡,但洪明的病情已很嚴重,家人終決定將他送回建德老家,當車一到,將他抬上床、拔掉呼吸機後,他便去世。
洪的妻子邱景稱,本月1日、丈夫原定出殯前夕,家裏來了幾名不速之客,他們自稱是杭州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他們指其丈夫死於H7N9,並於洪家裏裏外外消毒,於是,洪死於H7N9的消息迅速在村內傳播。
此後,村內人都不敢靠近洪家,並處處歧視。按當地習俗,出殯後要擺宴席,洪家擺14、15桌,只坐滿一半。直到現在,洪家的垃圾還堆在門口,沒人敢來收。
《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