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六四紀念館暫時落戶城大,意外收穫是與大批內地同學近距離接觸。有人珍惜香港自由空間,希望藉此機會填補對歷史知識的缺口;但更多人因自小被嚴格控制思想,來港後仍走不出陰霾,只敢匆匆入館走一圈,甚至只在門外探頭窺看。
來自山東的崔同學是比較勇敢的一位,「珍惜機會,看一些自己想了解的東西」。他於內地不時翻牆搜尋有關六四資料,來港讀書三年,參與過維園燭光晚會,被港人24年來的堅持感動,「這麼多年過去,(中央政府)應該有個交代,下一代也應該要知道那天發生甚麼事」。
崔認為香港比內地開放,雖有少許擔心,但相信不會被秋後算賬。他坦言曾邀請相熟內地同學同行,但他們不敢來,「習慣了(內地)不讓有自由思想,會怕」。
天安門母親運動成員劉家儀說,大部份願意走進紀念館的內地生「只有驚同好驚兩種」。部份人在門外猶豫良久才鼓足勇氣「靜靜雞」入內,且盡量避免與陌生人交談,「派單張畀佢,臨走會塞番畀你」。她對此感到可悲,因內地生的成長經歷中,無論想甚麼、說甚麼都被監控,即使現時身處自由社會仍感不安,擔心有人在暗處監察、舉報,「但至少希望有機會畀佢哋接觸歷史真相」。
六四紀念館昨日起試館,下周一正式開幕,介紹八九民運歷史及六四前後的政治環境,並展出複製六四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