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br>兩大工會 碼頭決戰

隔牆有耳:
兩大工會 碼頭決戰

【隔牆對論】
自2007年扎鐵工潮後,職工盟和工聯會兩大工會,在今次碼頭工潮再度正面交鋒。一直協助碼頭工人的職工盟批評工聯會「潛水」多時,工聯會反責職工盟中途殺出,搞罷工拉倒談判;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直指「工聯會一廂情願只透過談判去解決,變咗維穩工具」,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反問,以罷工爭取多少許加薪幅度得不償失,「你幾耐先加番唔見咗嗰個月嘅人工?」
記者:姚國雄 呂浩然
攝影:曾顯華 黃文邦

黃國健:只能盡力

記:工聯會為碼頭工人做過甚麼?工潮原因是甚麼?
黃:去年8、9月開始做問卷調查,包括會員、會員以外嘅碼頭工人,大概收番400幾份,主要問加薪幅度要求,大部份要求加薪10%,另外有個講法就係唔低於8%。
由於碼頭冇一個科學嘅系統,掌握每個人嘅聯繫方式,保證將問卷送到佢手,所以只能夠去工友聚集多嘅地方,譬如等廠車或工人聚集食飯嘅地方,當然呢個唔科學,只能夠盡力。
收咗問卷後就約公司反映意見,公司拖拖拉拉,直至3月20號先正式見面,當時有位操作部總經理,我哋工會有三位代表上去;佢第一個反應係還價,我哋要求加10%,資方話唔低於5%,互相都講咗個理據,因為相距太大,我哋工會唔敢答應,要問過工友先。出到嚟按番諮詢模式,即係先問自己工友,然後正準備諮詢其他工友,點知3月28日就發生罷工。
可能有啲工友覺得都係一個辦法,談判同罷工都係手段、唔係目的;目的係改善待遇,所以你用談判或者罷工去爭取改善待遇,我覺得工人、工會都可以用。

記:如何看待職工盟的策略?
黃:各有各做,總之能夠為工人爭取到最好待遇就係成功嘅策略。你用嘅手段唔同,計出嚟嘅總數,工人得益幾多呢?例如扎鐵,你罷工唔見卅幾日嘅人工,但係最後你每一日加番10蚊,你幾耐先加番唔見咗嗰個月嘅人工?

記:早年扎鐵工潮和今次碼頭工潮,工聯會初期都有談判地位,但似乎無好好利用,工聯會是否尸位素餐、出賣工人?是親資方、反對罷工的「黃色工會」?
黃:呢個訊息未必正確,到今時今日扎鐵工人嘅加薪幅度、同資方談判,仍然係工聯會扎鐵工會代表工人去談判,我覺得工潮發生係有原因,其實工聯會做緊嘢。
搞工潮嘅攻擊目標應該係資方,我哋向資方爭取改善待遇,攻擊工聯會有咩好處?我相信毋須解釋,大家話我哋紅色、黃色都冇所謂,總之我哋嘅做法都始終如一:為工人爭取利益。

記:有指這次碼頭工潮,工聯會要求最終會被接納,以便工聯會「攞尾彩」,你同意嗎?
黃:唔係好同意,工人爭取權益要多方面,單純一個方式未必爭取到最好結果。其實我哋已按照勞聯嘅提法,上調咗我哋爭取嘅目標到12%,因為勞聯今年1月同職工盟開咗一次記招,公佈咗碼頭工人嘅調查報告,要求資方加薪12%。我哋今次既然同勞聯一齊傾,我覺得工會唔應該有兩個訴求,應該協調一個訴求。

記:若果集體談判權沒有被廢除,今次工潮會否不同?為何當年工聯會默許廢除?
黃:有當然會好啲,但係睇個集體談判權嘅內容係點,因為有好多種運用模式。當初個集體判談權被廢除係因為唔work,嗰個係一刀切話有五分一員工就可以代表工人做集體談判,但香港絕大部份公司都係中小企,譬如十人、廿人一間公司,五分一人可能兩、三個人就要集體談判,成個運作會好混亂。當時我哋棄權嘅意思係應該要做過第二個集體談判權嘅條例,咁多年嚟我哋繼續爭取推動重新訂立集體談判權。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