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想動不動就動真情 - 林夕

誰想動不動就動真情 - 林夕

上周區樂民醫生寫了《傾向與行為》一文,本欄也寫了《左眼見色挖左眼》及《同志原來是被召喚守貞的》兩篇「動感情」的文章,對區醫生引述天主教教會對同性的官方立場,發表了帶有個人情緒的看法。區醫生隨即回應:「都說宗教和倫理的題目,容易牽動情緒……研究具爭議性的問題,最好能抽離一點,嘗試從第三者角度看,才不會被情緒掩蓋眼睛。」
區醫生說得太對了。的確,從個人健康着想,動氣傷身,平和方得持久。從討論問題看,情緒即使不帶來偏見,也會成為準確探究問題的絆腳石。又的確,身處現在眾聲喧譁都多事之秋,我們最需要,不是情緒的發洩,不是為了倒對方的罵戰,凡事敵人贊成的都反對到底的罵戰,凡不同意見者都扣一頂大帽子,而是,心平氣和的討論。
心平氣和,誰不想?除了一撮人以怒髮衝冠獲得快感、延續存在價值外,我猜,大部份人都不願意動不動就動用真感情,去看去想去說包圍在我們身邊的人與事。俗氣點說,這可都是社會的錯。世道逼人躁、新聞惹人火。何止宗教倫理話題敏感,最惹火的當然是時事。你看見甚麼愛港力關愛青年的表現,能夠不動氣的,要不就是你根本不愛香港不關愛青年,要不就只能當悲極生樂,吃着花生當笑話看,可惜抽離之後,依然揪心,問題依然存在。
我自首,我實在不能客觀地不沾情緒地去看天主教教義教人:同志是被天主召去進行守貞試煉的。只要客觀地、設身處地替教會內的同志想,他們那個糾結矛盾,冷靜地甚至幽默地說這事,其實近乎冷漠與殘忍。旁觀他者的痛苦,教人如何忍心。區醫生在《不同的意見》最後也以幽默作結,同性戀也不是不可以生育的;聖經記載,阿伯拉罕夫人也是九十歲才懷孕,教友跟他說,同性戀並沒有排除生命的賜予,如果天主願意賜奇蹟,一對女同志也可以懷孕。
是個不錯的幽默圓場,但,輕鬆完了,教內同志的疑惑迷惘可並沒有一笑而過,甚至也沒有認真客觀探討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