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為《葉問.終極一戰》完成編劇工作的李敏,再次回到香港電台主持節目《敏感時刻》。闊別9年,除了走廊燈光光猛了,感受最大不同是,做節目要變千手觀音好鬼忙:「以前播歌的時候,我可以做運動,或幾張凳排起來瞌一瞌。現在?要立刻看facebook寫了甚麼,又要想如何回應,忙好多!」
記者:陳慧敏
攝影:周旭文
闊別9年 千奇百怪
提起李敏,大家還是想起88年她跟劉文娟組成的「80年代的Twins」──夢劇院。以及後來她的填詞、編劇及小說作品。距離上一回主持《向左扭向右扭》,已經9年,李敏:「我們是進步婦女、令人刮目相看的80後番書仔同終極宅男資料王的組合。」李敏多年來百足般多爪,「復出」做節目簡直濕濕碎,但最煩是:「兩個女為了追聽節目,不到12點不肯睡。」一直沉默的資料王Sam即刻撻着:「其實小女孩長大了就可以睡少一點,但若想她高一點就要多睡。科學家指出小腦下垂體休息時,人就會長高,所以……(下刪1,000字)」。監製說:「個節目就好似National Geographic加Discovery Channel加Crime and Investigation Network般甚麼也有。」
五晚節目裏各有主題,除了李敏拿手的戀愛話題、未能解開的都市傳說、研究電影的摳片之夜、甚麼都有的千奇百怪外,較少有的還有周一的「犯罪心理學」。原來自1980年,李敏的偶像約翰連儂(John Lennon)被瘋狂歌迷槍殺,她便開始研究「犯罪心理學」,加上後來看美國電視劇《CSI》系列,就一發不可收拾。網購相關書籍、認識香港法醫官,還去大學旁聽科學鑑證的課。用心理學角度拆解殺人犯的心理狀態。去倫敦時除了去福爾摩斯博物館,還參觀了史上連環殺手之首「開膛手傑克」犯案現場的景點遊,李敏:「想不到不只她一人對死亡好奇(morbid curiosity),連犯罪史都可以成旅遊業一部份。」
各有所長
三人各有所長,每人各司其職,互補長短。刀,不是每人也張張利。
李敏:戀愛專家/犯罪學狂迷
強項是「戀愛症候群」及「犯罪心理學」,她說有些人天生接受刺激的能力異常,令他們有不同的行為表現,要做一些「驚世駭俗」的事才感到刺激,那就是一點罪犯心理的拆解。
Sam:冷知識字典
組合裏的宅男角色,特別愛看文言文,其實係個知識資料庫,一連繫到任何冷知識同學術資料,沉默的他就會突然撻着,滔滔不絕,Sam:「我係負責解釋一些大家不明白的事,解釋完後令大家更不明白。」他小時候因說話技巧不夠,遇上社交溝通上的問題。看了《邏輯與人生》就知道該如何思考、鋪陳,對講說話方面甚有幫助。他說無論宅或不宅都值得一看。
梓維:80後反應彈
80後番書仔,自稱是組裏反應彈,負責畀反應。執着於離奇古怪的都市傳聞,除了古老傳說如「皇室堡有狐仙」外,近代特別是「手執此短訊到xx Coffee獲中杯咖啡乙杯」,隔一陣又有人給你短訊踢爆的一類,「現代資訊爆炸,反而更多這些所謂都市傳聞的東西。」其實都只因中過招。
《敏感時刻》
香港電台第二台
播放時間:逢星期一至五,晚上10時至12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