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港甲:付完錢誰去善後? - 球不平

論盡港甲:付完錢誰去善後? - 球不平

近日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在報章撰文,以「體育發展與規劃何去何從」為題,文中提及09年為東亞運而興建合符國際標準的小輪車場使用率偏低,同時有單車愛好者上街請願,要求改善單車場營運;其實這只是反映政府以業餘、但又愛掌聲的思維方式去制定講求專業體育政策的後果。
雖然港英年代並沒有積極推動體育發展,但在重大體育決策上卻不會縮減對普及運動如足球、籃球及田徑等項目的資助。像82年成立的銀禧體育中心(現體院)設有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及田徑等部門,這些都是大眾較多參與、認同及關心的項目。

可是銀禧在94年改名為體院後,已逐漸轉型於專責精英運動員;精英培訓為大勢所趨,這亦無可厚非,惟訂下不利隊際運動的計分制度,造就好些總會引入國援爭成績,以保「精英」之名,而其他項目只能在有限資源發展,變成傳統大項運動難發圍的惡性循環問題出現。
單車過去20年交出驕人成績,政府為表支持單車,建興了小輪車場及室內單車場,絕對贏得掌聲;只是長遠如何營運,與長期發展等問題,至今未有答案。
政府每年出資2,000萬港元推行「鳳凰計劃」,以重振職業足球值得支持;只是推行至今,香港的甲組球會依然艱苦經營,問題在於政府未有其他方面的政策,如操練場地仍然不足。現在看來,錢是花了,但得不到效果,誰之過!文:球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