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就積極投身民主運動,一直站在爭取雙普選最前線的李柱銘先生昨天就二○一七年特首普選特別是提名方式提出折衷方案,認為可以勉強接受以選舉特首的選舉委員會變成提名委員會的做法,前提是委員會必須一人一票選特首候選人及容許得到最高票的5至6人入閘,正式參與特首普選。他認為方案至少可以讓民主派有候選人參與角逐,從而防止普選由建制派及親中人士壟斷。李柱銘又強調,方案絕不完美,也未合乎他的理想,只能算是個過渡性安排,往後還要繼續爭取完全開放的提名機制。
李柱銘先生對民主的堅持是不用懷疑的,他希望爭取真普選的決心也是沒有疑問的。不過,從原則及具體安排來看,方案有很多含糊不清、一廂情願及不易操作的成份,需要進一步討論及澄清,也需要北京有積極及善意的回應。但李先生願意提出具體方案讓各方面聚焦討論遠比北京及親中政團老在搞些不着邊際的概念如「愛國愛港」、「對抗中央」等有益有建設性得多,對解決分歧凝聚共識幫助更大。我們希望除了李先生及民主派政團以外,建制派、親中政團以及北京也能盡快提出特首普選的具體方案;我們更希望特區政府能盡快開展正式的政改諮詢,讓社會就政改安排作實質討論。
先說一下李先生提出的方案。首先,現時選舉特首的選委會充滿小圈子色彩,工商專業界佔的比重極大,委員數目佔大多數,市民參與的機會及程度甚低。另一方面,選委會部份界別的推選過程並不公開透明,往往由行業或界別內少數人包辦壟斷,其他人包括一般從業員無權置喙。一些大財團、大企業老闆更可以透過不同行業的附屬公司變相擁有多張選票,令他們在選委會內有不成比例的影響力。完全照搬這樣的安排不但不符合普及、平等的原則,市民也未必願意接受。
至於以最多提名票的五至六人出線普選雖然可以大致保證有民主派或非建制派候選人「入閘」參與角逐,但普選過程或選戰過程將可能因候選人太多而出現混亂,甚至令當選者最終得票率偏低,公信力及權威因而受影響。假如真的讓五、六個候選人出線的話,較理想是把普選分成兩輪投票,先讓三百多萬選民在五、六人中選出兩人或三人,再進行第二輪投票。這樣既可以讓選民充份表達意願,又可以讓大家在第二輪投票凝聚共識,而當選的特首得票率則會在四、五成的高水平,不用擔心代表性受質疑。
毫無疑問,李柱銘先生提出的方案有很多缺點及不足,不少市民以至民主派內部也有不同意見及保留。只是,二○一七年特首普選已迫在眼前,準備時間非常有限,再繼續爭論「愛國愛港」、「對抗中央」這類不可能有客觀及法律定義的概念根本是浪費時間及製造不必要爭議。各方面包括北京倒不如像李柱銘先生那樣拿出普選具體方案讓公眾研究及討論,只有這樣,大家才能真正了解分歧有多遠,底線在哪裏;只有這樣,大家才有可能求同存異,達致各方接受的方案。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