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傳言鏞記一碗下了老陳皮煮的紅豆沙賣五百元,已經覺得很荒誕,更荒誕的是2011年11月於新會的陳皮展覽會上,100克(2.6両)80年的陳皮王以11萬人民幣成交,就算在坊間一両60年的正宗新會陳皮已經是逾萬的身價。說陳皮,沒人及得丘竹癡,他是澳門創新科技中心董事局主席,曾任中文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他抱着學術研究一樣的態度去鑽研自己的喜好,廿多年前就開始研究新會陳皮,多次走訪新會,收藏近千斤陳皮,最老的幾片由日佔時期就開始陳年,有六、七十年歷史;為求佳茗廿多年來,花掉800萬元跑遍雲南名茶山。透過收藏陳皮他看到傳統的淪亡,手上一盞嫩綠晶透的普洱茶色,把名茶山茶農的勢利市儈映襯得污濁混沌,這一篇先說他的陳皮故事。
記者:顏美鳳 攝影:黃偉傑
丘竹擁有英國Lancaster 大學運籌學博士學位,習慣以數學邏輯去分析任何事。陳皮能勾起丘竹的研究癮,是留學英國後回港第一個晚上,重喝老媽的老火湯,發現那口湯的風味遠勝自問廚藝了得的自己,求教母親後,得出的結論是:欠一片陳皮。91年他帶着母親所贈的陳皮移民澳洲,入境時當地海關要求將果皮放進一間80度的房存放廿四小時,確保不長蟲後才准入境;他領取時發現經高溫殺菌令果皮更乾燥。
一煲湯 引起研究興趣
他開始搜尋有關陳皮的資料,由陳皮為何可令一煲湯變得甜美,到陳皮的抗氧化成份、來自新會的大紅柑為甚麼品質最好?把藏在陳皮裏面的故事一一查根究柢。他的電腦內儲存着日本帝京大學、東京大學、南韓圓光大學等就柑橘果皮中含甲氧基黃酮的學術研究,他邊翻邊說:「我不會收藏一些我不認識的東西,不是怕浪費錢而是捨不得那買不回來的時間。」他開始把陳皮當成寶,趁回港探親總會帶大量陳皮返回澳洲,每次都使用海關提供的免費殺菌服務。「終於有一年海關說要收30澳元。」
95年正值科網潮,已經是澳洲、澳門、香港七家科技公司老闆的他回流香港,他是第一個到澳門大規模投資科技行業的港商。「我敢說2000年以前所有大項目都俾我做晒。」他說自己懂得抓緊機遇,所以可一早品味人生。面向馬場的駿景園單位,他一年沒住幾天,都放了國家級陶瓷藝術家范敏琪畫的《梅蘭菊竹》、陶少波的《昭君出塞》、陶瓷名家陸如的《高瞻遠矚》,三個作品都是早年分別花二萬八千元買入的,現已升值至近百萬。
新會柑 800年栽種智慧
因為喜好陳皮,96年親身走到新會這片由元朝初期已有記載的種柑良地,他發現當地人嚴守累積了近800年的栽種智慧,在大片葵樹林中央種柑,讓高大的葵樹替不喜長時間日照的柑樹遮蔭。「新會的老人常戲言那個人雨後敢到柑田,就要把他浸死,因為柑樹的根短而且一般種於疏土,下雨後樹根很容易爛,斷人家的衣食是死罪。」
他幾乎每年十月至十二月採收期都到訪當地,多年來向柑農購下近千斤陳皮,還指定不能下殺蟲劑。陳皮送到他手上他就知柑農很聽話,因為灑過殺蟲劑的陳皮經過三年時間曬乾就不會長蟲。「有日全屋地下都是蟲,那些蟲連水浸也不會死,好恐怖。」相熟的藥材店教他把陳皮放在烈日下曬。「兩箱已鋪滿整個廣場,我有一千斤,點算?」結果他租一個-18度的凍倉,存足三個月,等到秋涼時才出倉。現時他將陳皮分別存放於三個不同的貨倉,一到回南天就長開冷氣。
利慾薰心 斷送傳統文化
他每朝都會以一片陳皮泡茶享用,他一打開親自訂製以便送贈親友的小鐵罐,裏面那些曾經歷22個寒暑的老陳皮竟然有襲新鮮果實的馨香,一下大滾水一室香霧裊繞,學他像品茶一樣品到陳皮淡雅的芳香卻又在喉頭留有細長餘韻;賞其晶透的茶色,真可跟價值萬金的名山佳茗媲美。他最珍貴的收藏是廿年前朋友把婆婆的珍品送給他,婆婆只記得果皮大概源自日佔時期,大概有六、七十年了,他在瓶子的膠蓋上寫「走日本仔時代果皮」,小心翼翼地拿掉封蓋紙,按捺住呼吸把其中一片拿出來,這一片比剛才那22歲的陳皮味道更清幽,像老人皮膚一樣乾燥深沉,但密麻麻的油囊仍清晰可見,裏面藏着柑的精華也是香味的來源,只要油囊沒弄破,陳皮自會越陳越香。
這口已經被炒作到近十萬元一両的香氣,連丘竹自己也捨不得吃,說老陳皮經我們舞來弄去,會放入冷氣房幾天以免受潮,如此疼惜全因往新會跑得多,眼見新會陳皮越蜚聲遐邇,質素就每況愈下,大量下農藥已是小事,更多人帶着不同的種源在新會栽植,只求出品能冠以新會柑之名,可賣更高價錢。今日要找到原種的新會大紅柑已經越來越難,當中再細分的大油柑、細油柑、高篤等品種更無人考究。柑樹一般三年才有收成,有些柑農為加快結果,甚至把柑樹接枝到生長較快的檸檬樹上。他最心痛傳統文化就此失傳,感慨地說:「道德才是陳皮的靈魂。」
觸目所及,失掉靈魂的又豈止一瓣陳皮。把泡過茶的陳皮放到嘴中細嚼,邊賞陶瓷美術大師王錫良的《荒山寫梅》,讓欷歔都化作一縷附庸風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