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水務署一直對食水水質有嚴格監控,水務署水質教學部最近研發了一套全新的「生物感應預警系統」,將只有指頭大小的斑馬魚,放在盛載東江水的特製魚缸內,透過斑馬魚的異常活動情況或死亡,測試東江水水質是否受污染。再配合以生物發光技術為基礎的快速毒性檢測系統,雙重保障東江水質符合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的《飲用水水質準則》標準。
記者:蔡建豪
水務署一直有在線監察輸港東江水水質,該署水質教學部經過兩年研究,成功研發了一套生物感應預警系統。系統選用人類疾病及遺傳學的新模式動物斑馬魚,將五條斑馬魚放置在不斷輸入東江水的特製魚缸中。由於斑馬魚對水中污染物有高度敏感反應,斑馬魚活動靜止、突然急速游動或死亡,也可反映水中污染物的變化,工作人員在全天候觀察斑馬魚的即時狀況,即知道水質是否達到警戒級別。
發光菌做快速毒性檢測
當系統錄得斑馬魚的活動達到警戒級別後,會自動發出短訊及電郵,並會直接致電工作人員及自動抽取不同時段的水樣本。
留取的水樣本會進行以生物發光技術為基礎的快速毒性檢測,生物發光技術是利用費希爾弧菌測驗水樣本中的污染物,發光菌能在60分鐘內甄別超過1,000種水中有害物質,檢測原理是由於發光菌與有害物質產生化學作用時會發出不同光度,讓工作人員快速知悉水質變化。
發光菌快速毒性檢測系統為美國環保局認可,奧運及亞運等國際體育盛事也採納作快速檢測飲用水。
斑馬魚及發光菌為輸港東江水質提供雙重驗證,水務署水務化驗師鄧其禮指,這套置於上水濾水廠的預警系統,能24小時不斷監測水質,由於輸港的東江水一般會在數小時後才輸送到市區,整個檢測系統只需1小時,在食水輸出濾水廠前已可完成檢測程序。由於每個樣本的檢測成本只需50元,大幅減低對化驗的需求,也降低對化學品、水及電力的耗用量,水務署估計每年可節省達200萬元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