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在香港,因緣際會,我認識了一個九十六歲的老人。老人是極成功的西廚,卻沒把衣缽傳給子女。當我問他,有沒有子女承傳父親的廚藝和心得時,老人甚至有一點點錯愕,他說,「不,我有能力送子女去讀書,現在,我的子女分別擁有碩士及博士學位。」
在台灣,有很多這樣的老人,他們辛辛苦苦,把養家的工作做成自己的專業,靠一間小店,甚至一個流動小攤檔養大孩子,口碑載道,不一定「發達」,但至低限度,有能力讓子女選擇生活方式,他們卻常常是把同一門生意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在台東巿區住了四天,連續三晚去正氣夜巿幫襯同一攤東山鴨頭,那是迄今為止我在台灣吃過最好吃的東山鴨頭!老闆跟我聊得開心,後來開始送我一兩款食物。他有自己的配方,比台南和高雄的好吃得多。說起自己的小生意,老闆很驕傲,「如果不好吃,怎麼可以做二十多年?」一盤小生意做了二十多年,老婆是幫手,兒子開始代替父親開檔,父親的手藝都傳給兒子了。
發達以後做甚麼?是個有趣的思考,賣臭豆腐、做豆品、烤香腸、包粉圓、蒸米血糕、煮牛肉麵……的台灣人往往把生意、手藝連帶顧客一起傳給子女,所以,台灣有傳承四代的小店、經營過百年的鋪頭,子子孫孫從事許多年前祖輩選擇或被迫選擇的職業。
這似乎是兩地人其中一個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