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br>日本做鞋大師 山口千尋

BIG SPENDER:
日本做鞋大師 山口千尋

英國的製鞋技術聞名於世,是因為他們對自家品質要求極高,講究堅固耐穿,自15世紀已於中部城市北安普頓(Northampton)落實法例–1452 Assizes,規定當地鞋匠只可以用最高品質的皮革做鞋,可惜今日的北安普頓皮鞋業務被科技入侵,連英國人都守不住的製鞋傳統,卻吸引同樣着重細節的日本人山口千尋去繼承,他不但到英國著名製鞋學府Cordwainer College進修,更找到仍然沿用傳統英式橡樹皮鞣皮技術、有逾150年歷史的鞣皮廠,為自己提供皮革,堅持要一針一線將英國傳統手藝繼續發揚光大。

記者:吳宛蔚 攝影:黃偉傑

一對鞋舒適與否,關鍵在於尺寸,度腳的準確度決定一對鞋的舒適度,山口千尋發現一般鞋匠度腳只考慮平面,忽視腳的立體線條,所以難以做出一雙合腳的皮鞋。於是他發明立體度腳技術,設計兩個小金屬工具,一個放在腳尖一個放在腳跟,以找出腳的中心,然後把腳分成十多份,用小紙條來量度,計算腳的體積。全個度腳過程歷時40分鐘,由腳趾的長度、腳跟的寬度以及腳腕的圓周他都會仔細量度,得出近80個數據。

日復日地做鞋,山口千尋雙手長滿厚厚的繭,但對做鞋仍滿有熱誠。

獨家度腳術 用最佳皮革

山口千尋每年最少來港三次與客人會面,款式細節全部有商有量,有不少客人知道他開明又大膽創新,經常給他天馬行空的難題,「有個客人曾經要求一雙無縫皮鞋,那是不可能的,無縫就做不成鞋了,這是唯一一個我斷然拒絕的經驗。」
他堅持鞋底的皮革用產自英格蘭西南部,那碩果僅存、仍然使用最傳統的橡樹樹皮來鞣皮的工廠出品。「那間工場出品最優質,耐用且輕身。」他展示鞋底讚賞道。他每年都必定走訪英國、意大利及法國選購皮革,愛使用全牛皮做鞋的他,本來只用品質最好的英國貨,後因1996年英國爆發瘋牛症而被迫放棄,改到皮革品質亦高的法國及意大利入貨。「雖然意法的皮革都十分有名,但意大利的皮革很受潮流影響,每年出產的品質不穩定,很難配合我的要求,幸好有尊重傳統的法國人,只要在英國找不到足夠的皮革,法國貨就是我的首選。」

獲得顧客腳型及尺碼數據後,他們會立即製作一個石膠模及木模,製鞋工序就會依照木模來造。

山口千尋是少數同時製造女裝手工皮鞋的鞋匠,圖中的皮鞋是用上他最新的設計及染皮技術。

山口最重視的就是東京的工場:「工場是公司最大的工具,當然要最整齊。」所以他每日都是最早上班的一位,他連洗手間都親自洗刷。他嫌市面上出售的做鞋工具未夠齊全,惟有自己設計,小至在皮革上穿洞的小工具,至讓客人坐上去度腳的專用工具。山口千尋堅持一手一腳在工場內完成每一雙鞋,連染皮都親力親為,惟獨皮鞋上的金屬扣要請外援。工場有12至15位經驗豐富、能獨當一面的鞋匠,每位都曾在山口千尋的皮鞋學校進修兼成績優異,才有機會被邀請加入山口的團隊。

他細緻到要求縫鞋用的蠟線要與充當針的魚絲粗幼一樣,縫紉時要順暢才不會弄壞皮革,就算經驗豐富的鞋匠一般都要花數月練習逾百次,才達到他的標準,每雙鞋都經過十位有不同專長的鞋匠的手才能完成。
生於1960的山口千尋,雖然半輩子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獻給製鞋業,但依然沒有半點倦意,說起皮鞋,他面上一定掛着燦爛笑容,見我對皮革製作過程感興趣,會立即走到書櫃找相關的雜誌給我,我知道山口對工作的百分百投入,一雙四萬多元的手做皮鞋,買的是英國傳統的製皮技巧,還有山口的手藝。

他用魚絲作針,是改良自以野豬毛作針的傳統,因有針眼的針會令蠟線變粗,影響美感及舒適度。

每年山口千尋都會在學校挑選一至兩位成績彪炳的學生到他的工場工作。

山口千尋小檔案

畢業於大阪市工藝高等學校,1986年留學英國Cordwainers College進修做鞋,這所鞋匠學院培育出世界知名鞋匠如Jimmy Choo及Patrick Cox,1990年山口千尋還獲學院頒發「1st grade shoe pattern cutting」,1996年成立Guild Limited,在日本淺草開設首間手做皮鞋專門店,1999年成立鞋匠訓練學校Saruwaka Footwear College 。

立體製鞋秘術

1)山口千尋認為度腳只管長度不夠全面,所以他創作出用小紙條來量度立體腳形,過程歷時40分鐘,量度得出的數據會輸入電腦方便存檔。每位客人每兩年就要重新度腳以便得出最準確的數據。

3)皮鞋做好了,山口會親自為客人穿上,用手去感覺皮鞋有否包好腳跟,最後亦會叫客人踮起腳尖,用尺子在平滑的皮鞋面設定一道屈曲摺痕,防止以後穿着皮鞋時出現多道摺痕,有失美觀。

2)皮鞋成形之前,山口千尋會製作一個透明的塑膠鞋模予客人試穿,以便看清楚不合腳的地方以作出修改。

用家心聲
「歐洲老牌子叫我失望」

瑞士腕表品牌F.P. Journe的大中華區總經理梁偉業是山口千尋的客人,一年內就訂了三對全手工皮鞋,對品牌的每個設計都瞭如指掌,連山口千尋都笑說他可以取代店內的營業員。他邊介紹腳上的皮鞋邊說:「要舒適當然就不會穿皮鞋,但山口先生所做的已是我穿過最舒適的皮鞋。」工作需要,他每日都要西裝筆挺的上班,數年前已開始訂做手工皮鞋,第一雙更是親自到意大利訂做:「一直以為買手工皮鞋一定要光顧歐洲老牌子,所以你講得出的品牌,我都光顧過,但每一次都大為失望,我發現他們都愛外判給其他規模小的鞋店代製。」經朋友介紹到山口千尋的店,初次見面,梁偉業就立即出難題「考牌」,他故意向山口千尋提議多個設計考鞋匠的反應:「一般經驗淺的師傅會唯唯諾諾,但山口先生卻細心跟我逐一分析,哪個設計才合我的腳形。」

山口千尋看到梁偉業把鞋舌摺反了,立刻蹲下來教他穿好。

英式製皮工藝 Oak bark tanning

鞣(tanning)是將動物皮轉化成革的工序,利用酸性物質讓皮上的蛋白質產生變化,有效防止腐化及增加皮的穩定性。正當全球的鞣皮工廠都改用硫酸鉻,位於英格蘭西南部德雲郡(Devon),已有逾150年歷史的鞣皮廠J&FJ Baker &Co. Ltd.,卻依然沿用英國傳統的橡樹樹皮來鞣皮技術,負責人Andrew Par笑說:「我當然知道工廠是大落後於現今科技,而且使用橡樹皮來鞣皮時間長,當傳統方法要一年時間,一般的只需一天,而且成本效益低,但利用此傳統配方製成的皮革輕身且耐用,而且極受高端手做皮鞋品牌青睞,我見收支依然平衡,就繼續做下去。」

使用橡樹皮來鞣皮的工序雖說不上繁複,但卻盡顯古老智慧。皮革場收到動物皮後,會先清除表面的毛髮,用水清洗乾淨後就開始為期12個月的鞣皮工序。鞣皮用的橡樹皮是每年的春、夏季由工人到森林收集,他們將收集回來的橡樹皮放在工場曬乾3個月,使用前會把它們切成3吋長的木片,加快鞣質(tannin)溶解速度,然後將其泡在冷水中製成鞣皮用的酸性溶液,使用冷水避免高溫破壞其分子結構。動物皮經過12個月的浸泡,皮就成功轉化成革。

Independence 
地址: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3樓306室
全手工皮鞋由40萬日圓(約32,000港元)起,半手工製造由30萬日圓(約24,000港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