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穿耳、擠壓暗瘡或剃鬚受傷後留疤,雖然只是小傷口,但小心因引發肥厚性疤痕增生,形成瘢(讀音:斑)瘤,不但影響外觀,更會增加細菌感染風險。外科醫生表示,瘢瘤成因不明,或與遺傳有關,傳統切除等治療復發率高,新一代冷凍治療可以「凍死」瘢瘤細胞,治療效果較理想。
記者:梁麗兒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瘢瘤初期似不明顯疤痕,但會不斷增大,體積可由花生般細小變大至似雞蛋,內藏細胞及增生血管,生長時間以年計。瘢瘤成因不明,相信與遺傳有關,其中男性較多,非洲人及亞洲人較常見,白種人較少。患者通常不只生一粒瘢瘤,有男病人因背部常生暗瘡,致長了7、8粒瘢瘤;另有病人全身有10多粒瘢瘤。
他表示,以往在公立醫院工作時,每年均接獲逾百宗瘢瘤求診個案,其中逾半與穿耳有關,其餘包括背部生暗瘡、剃鬚時受傷、燙傷手臂及被蟲咬等,甚至有人注射疫苗留下傷口,也變成瘢瘤。若瘢瘤不痕不痛,只影響外觀,患者可戴帽子或留長髮遮掩。但有部份患者的瘢瘤因細胞活躍,致經常痕癢、毛囊阻塞及發炎,便需要求診,否則增加細菌感染風險。
他指出,穿耳洞後也有生長瘢瘤的風險,屬危險行為,「尤其有家族遺傳或生過瘢瘤嘅人,都係高危,唔建議佢哋穿耳」。他表示,盡量避免受傷產生傷口,可將生瘢瘤風險降低。至於使用市面的疤痕貼,他認為成效不明顯,但試用也無妨。
-196℃液態氮凍死細胞
瘢瘤的傳統治療包括切除、使用類固醇及冷凍治療,但成效有限。他表示,以切除瘢瘤為例,約80%人會復發;傳統冷凍治療只在皮膚表面噴液態氮作冷凍,未必能深入瘢瘤中心,故成功率僅50%。
他表示,新一代的冷凍治療,是使用內藏一支長針的冷凍槍,長針內存有攝氏零下196℃的液態氮,當長針穿過瘢瘤中心後,以零下50℃的低溫,可在半分鐘內「凍死」瘢瘤細胞,並令血管收縮,瘢瘤會在一年內逐漸縮小,外國研究顯示新治療可將瘢瘤體積縮細約50%。此為局部麻醉手術,風險包括發炎或麻醉藥敏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