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強隨時奪命 太弱可致癌症復發<br>物理學家計準電療劑量

太強隨時奪命 太弱可致癌症復發
物理學家計準電療劑量

【本報訊】不少人聞輻射色變,輻射其實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病人接受X光檢查、電腦掃描及癌症電療等均會接觸輻射。公立醫院聘請物理學家負責日常監察及管理院內的輻射儀器與支援病人治療,一旦發生洩漏事故,也會參與監察輻射水平的工作,確保病人安全。

記者:梁麗兒

本港有100多名醫院物理學家,約70多人在公院工作,餘下則在私院,以東區醫院為例,現聘用9名物理學家。該院醫學物理部主管李志恒表示,市民多誤解輻射非常危險,其實日常接觸到的紫外線、紅外線、電波也是輻射,其中醫院使用的電離輻射,因穿透力強,又可散播能量殺死癌細胞,主要用作診斷檢查及進行電療。
物理學家平日雖然不會直接見病人,但工作卻對病人很重要,「病人點樣治療,都要靠物理學家小心計算」。他指,當醫生安排癌症病人做電療時,物理學家會依照治療計劃,為病人計算電療釋出放射線的角度、強弱及如何避免影響重要器官,如電療位置附近有重要器官,誤差要少於1毫米。若劑量太高,或可致病人傷殘或死亡,劑量太少可能會令病情復發。

兼任「保安」 確保無洩漏

通過物理學家的測試後,放射治療技師才會為病人進行電療,個別複雜的治療個案,物理學家會到場支援。以鼻咽癌為例,因腫瘤不規則及範圍大,物理學家要設計10至20多個角度為病人電療,更要避過脊髓、腦幹等重要部位,或要電療其他位置「補位」,加強治療效果。
他說,物理學家另一任務是為醫院做「保安」,確保院內不會洩漏輻射,包括量度X光房的門窗輻射水平、檢查有否加入鉛阻擋輻射洩漏等,故物理學家要時刻攜帶着一個小型儀器,定期監察身體輻射量有否超標。此外,一旦有市民受輻射傷害,身體又適逢有傷口,增加中招風險,物理學家須候命,協助量度相關人士的輻射水平。

東區醫院模擬職員接觸受輻射污染病人後進行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