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的升跌,筆者在多個場合採用過不同的經濟角度來分析。今天,筆者則嘗試以另一角度探討其後市走勢。
很多人誤把中國外滙管制的「限制滙率浮動」和「限制貨幣兌換」混為一談,在投資分析時無把焦點清晰界定。兩者雖互有影響,但投資人民幣時,關注重點在於前者的滙率浮動走勢,而後者的貨幣兌換則較次要,或可視為配合分析的工具。尤其近年,人民幣兌換的限制已大為放寬。個人投資時,換取適量人民幣絕不困難;在商品貿易上,只要有單據,便可隨意買賣人民幣,兌換的限制關卡正不斷被拆除。
滙率浮動的管制改變,始於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先生」周小川啟動了滙改,讓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不變,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再按市場供求的基礎,實行有「管理」的浮動。這個概念和安排,大部份仍適用於今天,不同的是包括了每天容許的波動幅度較當日為大。
經歷近8年的浮動,人民幣兌美元取得高達25%的升幅。然而,這個過程並不是一氣呵成的。雖然官方表示按市場供求來體現滙率升跌,但當2008年金融海嘯出現後,人民幣滙率的波動基本上停頓下來,市場供求這個詞完全不適用。直至2010年6月19日,「滙改重啟」後才再次看到人民幣升值。由此可見,滙率的走勢不能擺脫受官方主宰的影子,十分取決於中央銀行的態度。
從這個主要歷程來分析,人民幣的升跌可歸納出兩基本要點。第一點比較簡單,當中央強調滙改繼續進行時,金融海嘯時期人民幣暫停的現象便不會出現。第二點是與前者相關的,當全球金融市場沒有呈現重要動盪時,人民幣便可繼續上升。
深究其因,那就是因為中國政府的態度。金融海嘯出現後,美滙指數曾由88下跌至76,跌幅達15%,但人民幣兌美元則原地踏步。按官方所述的理由,中國在國際舞台扮演一個負責任政府的角色,她需要考慮和照顧世界各地情況。當世界混亂時,人民幣相對地穩定、甚至不動,避免加劇對其他地方的衝擊。當國際環境在2010年變得相對穩定時,我們又再次看到人民幣爬升。中國也不會不負責任地讓人民幣急速升值,或出現像日本政府般,讓本國貨幣瘋狂貶值、不照顧他國的情況。故此,撇除其他因素,只要往後外圍經濟沒有巨大風潮,在美國經濟見底回穩的形勢下,人民幣的緩步升值是可預見的。
近年人民幣的升值情況有所改變,不再是只升不跌。去年年中人民幣曾錄得1.3%的跌幅,幸得下半年的反彈,才能保住了全年近1%的升幅。原來,人民幣下跌是有迹可尋的,當時官方多次以不同渠道表示,中國的進口和出口貿易已達平衡狀態,由此引致的外滙需求和供應已達「均衡點」。結果,隨着貿易順差的縮小,人民幣出現下跌的紀錄。按中國的國情,官方的表態足以反映後市去向,而容許人民幣短期下跌,更成為最新的滙市走勢。
由此可見,我們必須懂得解讀官方對滙市的演繹。隨着中國兩會後的人事安排,周小川繼續擔任人民銀行行長,人民幣的改革將可保持其延續性,讓人民幣走出去及國際化,令人民幣維持過去1%至3%的升幅,將是可預見的正常結果。
陳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