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煮:祭祖吃山頭

我做煮:祭祖吃山頭

中國是禮儀之邦,尤其注重孝道。正所謂百行以孝為先,每年到了清明、重陽節,很多海外僑胞都會回鄉掃墓,對先人憑弔一番。

以往,在農村,掃墓之日,清晨,太陽還未升起,村民會戴上草帽,用有四個手挽的竹籮,內有碗筷、菜刀砧板、熟的鹹鴨蛋、一大紮生的蕎菜、米油鹽、水煲、鐵鑊等。金銀衣紙、生果則用另一個小一點的竹籮載着。當然少不了燒豬。一群人隨身帶着鐮刀、鋤頭,浩浩蕩蕩上山去。鐮刀用以除草開路,而鋤頭則用來除小樹及砌爐。
墓工做墓時,一般都會將用剩的磚石放在墓的一邊,不會搬走。孝子賢孫會利用這些磚石砌爐,用乾草柴枝生火煮飯,祭祖後的燒豬斬件作餸,燒豬頭則用來炒蕎菜。大家席地而坐,俗稱「吃山頭」。
現在,交通方便,鄉間掃墓,多以旅遊巴士代步。車至山腳下,才徒步上山。燒豬,總是少不了。拜過祖先,村民領過燒豬肉券、利是後,將燒豬帶到酒樓作為午膳頭盤加餸,比起以前,簡單得多。現在,有部份鄉村,仍然保留掃墓後分豬肉的傳統。

祭祖後的燒豬斬件作餸,燒豬頭則用來炒蕎菜。大家席地而坐,俗稱「吃山頭」。

越長命 分豬肉越多

分豬肉的習俗是每戶門頭一份(只分給男丁,女孩則欠奉,男丁成家後,當成一戶)。鄉村除掃墓分豬肉外,還會在年尾分豬肉。鄉例規定,那一戶生男孩,在來年的正月十五日,需要在祠堂點燈,俗稱開燈,儀式完結後,該男丁日後可分豬肉一份。到成年即十八歲,多領一份,六十歲穿起長衫多領一份,每活多十年多領一份,活到一百歲再加多一份,以後,每五年加多一份,越長命,分到的豬肉越多。每份豬肉足足有五斤重。另外,男孩高中畢業後,多領一份;大學畢業,多領一份;碩士學位,多領一份;博士學位,多領一份,總之各處鄉村各處例,鄉鄉不同。
分豬肉多在祠堂或村公所進行,只分豬頭以下的肉及骨,豬手、腳、尾、內臟歸工作人員作福食材料,劏豬會在五更天(即凌晨3時至5時)進行,所以清晨便會有美味的豬紅、豬雜粥供村中年齡超過六十歲的老人家及司理、值理享用。午餐則有鹹酸菜炒豬大腸,南乳花生燜豬手、尾、腳,滷豬頭炒蕎菜、薑葱豬雜、菜乾白肺湯等。吃不完的餸菜可分給村內各戶享用。
現在,由於生活忙碌,村民各有各的工作,不像從前務農時代,時間由自己安排,所以,許多傳統習俗,隨着時代的改變而漸漸被刪減,留下的只是一些有趣的回憶。今天,教大家煮三道清明節的時令菜。(4人份量)

蕎菜豬頭肉

蕎菜是清明節的應節菜,這個時候吃十分香甜,今次我教大家以爽滑的豬頭肉炒蕎菜共吃,豬頭肉先用滷水汁煮熟,會變得更可口,亦令蕎菜增加鮮甜的香味!

材 料:
豬頭肉4両、蕎菜半斤、蒜碎/薑碎/滷水汁/生粉水/鹽各適量

做 法:
1. 豬頭肉用滷水汁滷熟,汆水後切片備用。

2. 將蕎菜切段汆水備用。

3. 用蒜碎、薑碎起鑊。

4. 放蕎菜入鑊爆炒,七成熟後將豬頭肉及鹽放入同炒。

5. 下生粉水即成。

1

2

4

鹹酸菜炒豬大腸

春天沒有胃口時,吃鹹酸菜就最合適,而且大腸感覺較肥膩,配酸菜共吃就能減去滯膩的感覺。不過提提大家,鹹酸菜要先過清水才煮,否則很易令菜式變得過鹹!

材 料:
鹹酸菜2両、急凍大腸4両、青椒/紅椒/洋葱各1両、糖/薑碎/蒜碎/豆豉/生粉水各適量

鹹酸菜

做 法:
1. 鹹酸菜浸鹽水片刻,過清水再榨乾水切片備用。

2. 急凍大腸解凍後洗淨汆水,切段備用。

3. 洋葱、青椒、紅椒切件備用。

4. 將鹹酸菜、青椒、紅椒、洋葱加糖用慢火炒乾備用。

5. 起鑊爆香薑碎、蒜碎、豆豉,加入豬大腸、鹹酸菜、青紅椒、洋葱,一起爆炒,最後埋生粉芡即成。

4

5

韭杞豬膶蛋花湯

明目的韭杞配合補血的豬膶絕對是女士的恩物,不過市面上的豬膶總是煮得很嚡口,令不少人放棄去吃。其實要煮得滑溜不難,只要先將豬膶用適當的調味料、時間去醃,這食材實可煮得十分嫩滑的!

材 料:
韭杞半斤、豬膶3両、酒/薑汁/糖/生抽/胡椒粉/鹽/草菇/薑片各適量、蛋1隻、水4碗、蒜頭數粒

做 法:
1. 豬膶切片,用酒、薑汁、糖、生抽、胡椒粉醃片刻。

2. 韭杞將葉摘取洗淨備用,韭杞梗切出亦洗淨汆水備用。

3. 水煮沸,放入薑片、草菇、蒜頭、韭杞梗,以中火煲15分鐘。

4. 取出韭杞梗,放入豬膶,滾後轉慢火煮5分鐘,放入菜葉,滾後再煲大約1分鐘。

5. 熄火,打蛋花入湯內,落鹽調味即成。

2

4

5

作者:梁文韜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