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減壓 與周一嶽泳池較量

運動減壓 與周一嶽泳池較量

【特稿】
急症室與中毒事故調查工作有苦有樂,近年已退下前線主力做管理工作的劉飛龍,仍堅持每日到急症病房巡房,每周參與兩節覆診。他說,急症室醫生長期處於作戰狀態,加上病人輪候時間長,醫生被投訴多於被讚賞,游泳及打高爾夫等運動已成為他的減壓工具。
讀醫時他已是泳隊代表,做醫生後,曾代表聯合醫院參加醫管局的游泳比賽,更試過與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在泳池較量,當時周一嶽任職伊利沙伯醫院。劉笑說,比賽時經常緊貼「師兄」周一嶽爭名次,「但專登輸畀佢」。

萬呎高空救中毒男

救急扶危不只在急症室,他也有數次在機艙救人的經驗,急症室醫生多面對奇難雜症,練得一身急救功夫,每當遇到突發事件,都會第一時間衝前救人。猶記得有一次一名坐頭等艙的中年男士突然肚痛,懷疑食物中毒,機艙服務員請劉協助。他為病人注射改善腸抽筋的藥物後,情況好轉,由於要監察病人情況,令他有機會體驗乘搭頭等艙。
急症室求診人數多,病人投訴也多,惟投放人手及資源不足,令前線醫生經常壓力爆煲,肯加入的醫生買少見少。他說新紮醫生到急症室如入「少林寺」,可練得基本救人功夫,「做急症室,每科疾病都可睇到,幫助搵到自己嘅興趣」。他在訪問中提及與聯合醫院的淵源,還有其他情如手足的同學,包括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靈實醫院內科部門主管陳健生,三人醫科畢業,在瑪麗醫院實習一年後,均曾到聯合醫院工作,感情深厚。他形容在聯合工作「發圍大、團體精神強」。三人後來雖然各散東西,但每當有重大事故,如03年沙士,都如家人般返回聯合共同抗疫。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