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趙氏孤兒變形記 - 毛尖

毛尖︰趙氏孤兒變形記 - 毛尖

「趙氏孤兒」是從小聽到大的故事,不同劇種的戲也看過五六版,程嬰救孤摔孤,每次看,每次動容。為救忠良之後,義士萬死不辭,這個,即使沒有成為我們的文化傳統,也是我們潛意識的一部份,否則武俠小說武俠電影不可能至今還有這麼龐大的市場。這不,《龍門客棧》裏的英雄,跟春秋時期的韓厥、公孫杵臼一樣,都能捨生取義。
因此,雖然趙氏孤兒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創作,就算程嬰曾經有過,程嬰兒子肯定是杜撰,但是,從元代開始,民間就接受了程嬰捨子救孤的故事,老百姓一邊流淚一邊看,沒有人質疑戲台上的程嬰,沒人說那樣的壯舉不可能。
可是陳凱歌對我們豎起食指說,噓!新時代讓他的腦袋赤刮勒新,他的《趙氏孤兒》要把「人性」還給春秋,用他自己的意思,就是要讓經典故事變得「可信」,並且「回到常識」。於是,為了「說服現代觀眾」,程嬰從一個主動的義士,變成了被動的好人,中國文藝第一悲劇人物哧溜轉身成了喜劇人物,他和公孫杵臼完全是陰差陽錯走上了不歸路,十五年寄生仇家屠岸賈門下,讓趙孤和屠岸公子「相親相愛」,最後揭示真相,否則,「我的兒子白死了!」
這個復仇故事不能更猥瑣了,當然,這個猥瑣的故事顯然受了新世紀版《趙氏孤兒》的影響。二○○三年,北京人藝和國家話劇院都將《趙氏孤兒》搬上舞台,都「現代化」了這個忠義故事。林兆華版給了屠岸賈一段復仇心路,孤兒最後拒絕了復仇;田沁鑫版則繼續對「孤兒」做了修辭處理,「今天以前我有兩個父親,今天以後我是孤兒。」所以,陳凱歌所謂的「屠岸賈、程嬰不過都是人」,大家都是「殺來殺去」,其實也算老調重彈,就是他彈得低級些。
不過呢,陳大師用「常識」講給我們聽的故事,老百姓顯然不買賬,二○一○版《趙氏孤兒》,在任何意義上,都很灰色。
然後,我們迎來了二○一三版《趙氏孤兒案》,這部連續劇是當下的收視明星,在媒體製造了很多話題,各種好評。不過,看到現在,我的感覺是,編導很玲瓏,既想借重《趙氏孤兒》的傳統能量籠絡中老年觀眾,又想附和新世紀開出的「人性」「常識」挑逗新人類。所以呢,程嬰作為正劇主人公撼天動地救孤摔孤,義字當頭,他不含糊;但在程嬰救孤之前,趙朔和韓厥、公孫杵臼之間已經有冗長的前戲非常摩登地辨析了「忠」和「義」,基本上,通過把「忠」和「義」拉到個人形象平台,比如讓忠義偶像趙朔擔心「如果我不救程嬰,別人會怎麼看我」,編導非常曖昧地塗改了「忠義」的古典價值。「義」成了票房,「忠」就是水漂。與此同時,晉景公又是尖嘴猴腮目光短淺,莊姬公主更是只顧形象還有腦殘傾向,不向屠岸賈復仇,心心念念就是要除掉程嬰,相比之下,屠岸賈對程嬰真是不錯啊,幾次救命之恩不說,還有一片柔情只有程嬰能懂,搞得無數網友在論壇上歡呼:讓屠叔和程叔在一起吧!
歡呼會有響應,接下來的劇集,我相信屠叔會越來越可愛,觀眾會越來越喜歡傳統中的這個大奸臣大惡人,這樣,當最後的報應降臨時,觀眾會閉上眼睛,為程嬰還是為屠岸賈,只有天知道。
「趙氏孤兒」從《左傳》《史記》走到元雜劇,再一路走到今天,我想,壞人屠岸賈一定最喜歡我們今天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