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約書蟲見面,都有禮物收,其出手之慷慨猶勝聖誕老人,春夏秋冬四季照派不誤,而且一定合心水。今次得到的是久違的文星叢刊《五個訪問》,我一見高高瘦瘦的淨色封面,激動得幾乎說不出話來,飛回巴黎的旅程小心翼翼放在隨身行李,不捨得塞進寄艙皮箱。他挑這本絕版小書,大概因為早前我在專欄寫了幾段《經紀眼界》,圍繞三蘇眉飛色舞指手劃腳,推測不會沒有興趣拜讀那篇劉紹銘訪問的原版,可是他沒料到,書中文章出處《純文學》,是我成長期最珍貴的精神糧食,老來忽然重遇有養育之恩的奶粉,往事一幕一幕如決堤洪水。一知半解期期翻閱,限於資質和吸收能力,並沒有把我培植成有為文藝青年,豬肉吃不到卻切切實實見過豬跑,淺窄的世界被拉闊了一點,教我永誌不忘。有一年趁冬假赴港探爺爺之便,做賊一樣摸上大本營,在漢口道文藝書屋觀摩了半個下午,最大收穫是發現了蔡浩泉負責設計的期刊《海報》,崇東洋和西洋的眼睛從此多了聚焦點。
《五個訪問》非常精彩,被訪的除了三蘇還有金庸、傅聰、董麟和曾景文,採訪的是林以亮、費明儀、王無邪和劉紹銘,由字字珠璣的陸離整理,陣容之鼎盛不但空前而且絕後。喜出望外的是附錄水晶訪張愛玲的《蟬》和唐書璇胡金銓兩大導演談電影,少年偶像傾巢而出,五個訪問實際上是七個。我馬上記得,生平第一次讀中文劇本,正是登在《純文學》的《俠女》,英瑪褒曼英譯的《野草莓》,則是在文藝書屋買的,而看《野草莓》的地點,是一箭之遙的海運戲院,同期還看了黑澤明的《赤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