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夢莊周:人肉廚餘處理器

蝶夢莊周:人肉廚餘處理器

復活節假期那幾天,我跟公民黨幾位青年黨員參加了青年菁英參訪團到台灣交流,同行的還有六個支持民主的政黨。我們一行十八人,日日馬不停蹄,到不同的文化組織、政黨和智庫等交流和學習,收穫豐富。讀者應記得我去年年尾才到過台灣旅行,相隔數月又去,可能提不起興趣。當然沒有可能,因為白天活動頻繁,所有覓食活動只能留到晚間進行,由於時間有限,出發前已做好功課,重點出擊,令我這個饞嘴之人,超級滿足。

今趟赴台最開心是首次吃了台灣朋友不時提及的「地震魚」。地震魚只是俗稱,顧名思義,這魚本來是在深海中生活的,每當出現地震,牠就會游近水面。地震魚本名叫做「皇帶魚」,頭小,身體扁平,像一條長帶狀,呈銀白色。別看地震魚其貌不揚,皮看似很厚,但其實又滑又彈牙。魚肉白雪般,找不到一條黑線,滑不溜口,一吃愛上。今次有幸吃了兩次,都是用來滾湯,湯加了豆腐、魚肉連魚皮,湯非常鮮味,豆腐還不及魚肉滑。如果人多,下次很想試試蒸煮吃法,由魚頭吃到魚尾,再想想魚腸怎煮。總之,吃盡。

「食到盡」文化

各位有所不知,從前我最討厭吃魚,因為怕魚肉夾雜魚骨,麻麻煩煩,每次一定要去骨起肉我才吃丁點兒的魚。長大之後,不知怎的,我居然變成一隻貓,無魚不歡,更可以由魚頭慢慢嘆到魚尾,甚至叫我用魚骨來吹口琴,也不費吹灰之力。最過份莫過於連在婚宴上做伴娘都要霸着魚頭慢慢品嚐,到敬酒環節,嘴邊、面頰全是豉油。也來不及抹嘴補妝就位,替新娘子開路敬酒。
這就像媽媽以前說我血氣不足,經常逼我飲我最討厭的豬膶水,今天我卻把豬膶當寶!最喜愛灣仔的浸豬膶。以前凡見魚腸雞腸鵝腸都馬上彈開十米遠,嫌內臟味怪,但今天的我可以為了一碟美味爽口的雞腸,大街小巷去找去試。結果,在朋友推介下我試了尖沙嘴一家小店,發現了超爽脆的雞腸。小店對面還有胡椒雞腳湯,膠質豐富。專注於當前美食,給雜誌記者偷拍也未有察覺,嘻嘻!
我知道,人大了,很多事情會變,只是想不到連口味也會改變。不過,貪吃的本性卻一直保持着。我經常笑自己不是「焚化爐」就是「廚餘處理器」,只要有我在場的飯局,碟上碗上一定空空如也,所有食物全數會掃入我的胃裏。
其實,食盡其材,本來就是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我們吃雞,雞肉雞內臟都可以成菜,雞腳也能用來煲湯。北京片皮鴨,經常供人兩食或三食。鴨皮連最表面一層薄薄的鴨肉,就與大葱絲、青瓜絲和甜麵醬一齊,用薄餅夾着吃。中間的鴨肉,用來作小炒,成為另一道菜式。至於鴨殼,就用來滾湯。鴨血湯也是台灣夜巿的著名小吃。
我很欣賞這種飲食文化,簡稱「食到盡」。對一種食材「食到盡」,其實代表着對食物的珍惜。以往務農社會,資源不多,食物也不會太豐盛,所以中國人是習慣將牲畜的裏裏外外丁點不留,結果演化出各式各樣的佳餚。單單是這種「全食」的態度,其實是夠環保的了。
當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起飛,成為當今「強國」。許多暴發戶大魚大肉,為了排場而浪費滿枱食物,除了「折墮」兩個字之外,也找不到別的形容詞。部份人先富起來之後,很多中國傳統的美德和價值觀也扭曲起來,由以往的惜食、到今天的浪費,就是一例。

銅鑼灣利苑結業那天,也要趕去告別美食。

香港有小學在校內推廣廚餘堆肥!

台灣的廚餘回收再利用辦得相當成功。

保存美德的小島

幸好,台灣雖小,卻還保留着很多中國傳統。就講飲食吧。我感受最深的是台灣人很強調、也很自覺他們和土地的關係。台灣有農業,他們尊重提供食物的那一片土地。他們越來越講求環保和低碳。街巿有很多本地菜蔬和肉類。很多食肆,都提醒客人不要浪費。珍惜,好像成為每一個台灣人內心都會堅持的價值。
將垃圾分類,早已成為台灣人的慣性動作。至於他們的廚餘處理,也很成功。除了政府早已制訂明確政策,促進廚餘回收再利用之外,更重要是處理廚餘已成為台灣人日常生活。我所見到的是,廚餘回收車輛會定期定時到各區住宅,接收廚餘。廚餘回收車輛抵達之時,即使是下着雨,很多人都不怕麻煩,有走路的,有踏單車的,一手拿着雨傘一手將廚餘交給回收商。
香港用堆填的方法處理垃圾。實情在堆填區裏,有三分之一的垃圾屬於廚餘,而這類垃圾也是堆填區臭氣的源頭。可惜我們還未建立廚餘處理的文化,政府肯定要加把勁去處理這個問題。
在我們還未建立起廚餘回收文化之前,我倒認為,有一招可以先行推廣的,就是從源頭着手,從購買食材開始,優先選擇本地出品,再想想可如何盡用每一個部份。在處理材料時可大膽將本來要丟棄的部份變為新菜式。簡言之,就是不浪費、別點過量食物。如果人人都變身為廚餘處理器,肯定能夠大幅度地減少廚餘數量。當然,做「廚餘處理器」也能保持身材苗條,只要大家在叫餐時適可而止就是了。開始低碳生活,其實就是這樣簡單。

作者:陳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