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侏羅紀公園3D》(Jurassic Park 3D)<br>恐龍不會撲出來咬死你!

蘋影話:《侏羅紀公園3D》(Jurassic Park 3D)
恐龍不會撲出來咬死你!

拍於二十年前的《侏羅紀公園》也能夠從2D變成3D。這部電影我起碼看了五次,依然入場觀看的原因是很好奇現代的電影科技發展到甚麼地步。嚇死我了!不知是我的錯覺還是我進場的戲院放映的光亮度不足,像有少數畫面不那麼立體,其他九十個巴仙以上,都完全像是本來便是立體拍攝的,效果非常好。
我在想,如果塔可夫斯基、奇斯洛夫斯基、黑澤明,或者大島渚的《感官世界》,貝托魯奇的《巴黎最後探戈》也改成3D,這個電影世界會不會改變呢?大師的所謂藝術作品,會因為增加了感官的強度而變cheap了?令觀眾沒有太多時間,因為影片的沉悶而想到更多形而上學的主題?

刺激神經

坦白說,事情還未發生,我是不會知道結果的。如果要選史匹堡的三大最佳電影,我一定會選這一部《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能夠刺激人類的神經線,最成功最出色的作品。沒有比看到這部電影更令人明白甚麼叫做驚慄電影。我曾經說過我們學編劇的,都拿過史匹堡這部電影來學習,但學習歸學習,成功與否便要看你的才華,像我雖然全部劇本都分析過,幹不來便是幹不來。
其實我當年寫這部電影時也寫過,史匹堡只有一招:千鈞一髮!今日看來他的劇本編排也不過時,依然有很多這個世代的電影採用這套公式:先來一點非常刺激的前菜。一群手持武器的人在運一個大型的金屬貨櫃,我們在進入戲院之前,一定會先看過其中一些資料,想像到那裏面的一定是頭恐龍,只是不知牠到底有幾猛。史匹堡先告訴我們:好猛!然後是交代必要的劇情和人物,用的是比較平淡的文場戲交代,通常會穿插一兩個笑話,或一個有趣的人,令觀眾不會煩躁。

這是一部必要在戲院內看的電影,看影碟永遠不會真的到達觀影的高潮。

鋪排驚險

謝夫高拔林這個混沌學家便是來插科打諢的。當時剛好是混沌理論流行的時候,人人都懂得說甚麼「蝴蝶效應」,我也扮嘢告訴朋友片中謝夫對女主角以滴水在手背上的實驗,是解釋混沌理論最淺白易懂的。今天這門東西大概生鏽了,誰想去理會一個告訴我們世界根本沒辦法解釋的,沒有一定因果關係的學科。人類永遠追求的便是答案,不管那是真是假。但其實更多是想說人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當我們胡亂改變大自然法則的時候,我們也不會知道到底有甚麼結果或者災難等在我們的前頭。
史匹堡真是不簡單,這部電影就跟他的商業電影一樣,永不放過任何堆砌的機會,除了恐龍的襲擊外,還可製造出兩次汽車高處墜下把人壓死的驚險場面,真是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千鈞一髮這樣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拍得高手便非常困難。我最佩服的是電影後段一幕眾人遇到速龍,要爬天花逃走,小女孩不慎掉下去,手剛好抓在邊緣上,追上來的恐龍也倒在地上掙扎爬起來撲上去再咬女孩,而剛好其他人把她拉上的剎那,恐龍的利齒便咬上來,只差一點點時間,這個鋪排便不容易掌握。

史匹堡交代劇情和人物時,通常會穿插一兩個笑話,令觀眾不會煩躁。

觀影高潮

這是一部必要在戲院內看才會感受到這份危機一髮的刺激,看影碟永遠不會真的到達觀影的高潮。可能是我看得太多次了,看完之後多少對前文的問題有點模糊的解答:電影和其他製品一樣,它其實仍然受到其生產方式,與及再生產方式(說得簡單點便是播映的方式)所影響,只要仍然是電影,只要仍然是在戲院內觀看,3D其實只是改變我們觀影的經驗,對電影的本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我們仍然會被那些恐龍嚇怕,卻同時又明白這只是電影,恐龍無論如何都不會從銀幕上撲出來把你咬得皮開肉爛。我還不敢肯定,只是覺得即使《感官世界》變成3D,它仍然是大島渚的電影,其意義和看法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撰文:仰止

想睇更多首輪猛片介紹同預告片?《一台戲》為你網羅最新電影介紹及影評↓↓↓↓
http://hk.movies.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