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黃金三小時 <br>中風患者死亡率達24%

錯過黃金三小時 
中風患者死亡率達24%

【本報訊】中文大學一項研究評估缺血性中風病人,若錯過了「黃金三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後,接受各類通血管手術的治療成效,包括溶血栓藥物、導入支架吸走堵塞血塊及球囊擊碎血塊等,結果發現86%病人術後能打通主要血管,惟3個月內的死亡率仍高達24%。
研究分析於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間,因急性缺血性中風、即大血管閉塞,接受通血管治療的21名病人。他們平均67歲,多數在中風3至6小時內送院,部份人真正的中風時間未明。其中9人接受藥物治療,經導管將溶血栓藥引入血塊位置,溶解血塊及打通血管。11人接受機械血栓切除手術,即以支架、導管吸走血塊。另有一人進行球囊手術,以球囊磨碎血塊,讓溶血藥可滲透血管。

致永久傷殘

結果指86%、即18人在術後的主要血管可重新打通,顯示治療屬安全及有效;在手術3個月後,有8人逐漸康復,日常生活毋須靠別人幫助。但同期死亡率也達24%,即最終5人因中風病情嚴重而不治。
參與研究的中大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余俊豪表示,本港每日有60人因中風入院,大部份人在中風超過6小時才送院治理,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機會、即中風3小時內注射溶血栓藥物,影響日後康復,或致永久傷殘。
他舉例,部份患者或獨居,中風時無人發現;或在睡覺時中風,同住家人睡醒後才發現,致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
他建議獨居長者應在家設平安鐘,備不時之需,家人平日也應多關心長者。中風早期症狀包括手腳欠靈活、麻痹、說話不清、視力模糊等,如有上述症狀應立即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