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都是金行、電子產品連鎖店,旺角已沒有老舖……我們都以為自己很了解旺角,其實不然,躲藏在旺角鬧市五十多年的廖同合荳品廠,堅持人手做豆品:三元一磚豆腐,六元一杯豆漿,豆腐花都只是七元而已。店老掌門卻少,只有20出頭的掌舵人廖雪興慨嘆:「一磚豆腐先賣得幾蚊,但背後有好多工序,我哋每日做到冇停手,要賣幾多件先賺得番人工?」一語道出老行業的辛酸。
記者:何嘉茵
攝影:黃子偉、林栢鈞
90歲粉絲都撐
旺角廣東道舊街市總是人頭湧湧,賣豬肉的、賣生果蔬菜的檔口很多。多年隱身此處的廖同合荳品廠,每日準時七時開舖。新鮮出爐的豆腐一板一板在後面的工場搬出來,不消數分鐘,顧客已經圍攏過來,店外的行人路擠得水洩不通,大部份都是家庭主婦,推着車仔來買的黃小姐說:「每日都會嚟呢個街市買餸,如果買豆腐,一定會嚟呢檔幫襯,豆腐特別滑。」羅太匆匆忙忙對記者說:「呢檔豆腐舖用料好足,唔係幫佢賣廣告,係事實來啊!」
店內人客亦絡繹不絕,其中老街坊不在少數,最外面的一張餐枱,坐着一個身穿運動裝的男人,原來他每日早上跑完步後,就會前來喝一杯熱豆漿,伴着自攜的麵包,多年來風雨不改。顧客中也有不少遠道而來,腰骨比年輕人還要挺直的鄭伯伯,每日專誠從觀塘家前來,為的是一碗新鮮出爐的豆腐花,不說不知,原來他今年已90歲,中氣十足地說:「好多老舖已經冇做手工豆腐花,幾年前知道旺角呢度有,專誠轉幾程車嚟食,山長水遠都冇計。」開業半世紀,少不了幫襯多年的熟客,同樣住在觀塘的77歲黃婆婆,以前為樓上住戶,現在搬遷了,有空便回來幫襯,「個仔一出世就幫襯到𠵱家,佢今年都49歲啦!呢度嘅豆腐花特別滑,又有豆味,其他地方食唔到呢種味。」坐在她鄰座的余女士,也是旺角老街坊,近年隨子女搬去青衣住,也不忘每星期抽空前來,「我幫襯咗都有20年喇!最鍾意呢度前舖後工場,做完即刻捧出嚟,夠乾淨。𠵱家香港少咗好多老傳統,佢哋遲早捱唔住貴租,都係食得一日得一日。」
超越50年
廖同合為家庭式經營的老字號,的確如街坊所說,是傳統的前舖後工場。經過門口,總不禁令人放慢腳步,抬頭看門外兩道已磨得灰白的水磨牆,左面寫上「荳花荳漿」,右寫「腐乳南乳」,是1961年遷舖時特意找書法家來寫,簡單八字已道出店內賣的所有產品。內裏的裝潢亦沿用至今,頂上的空調亦只是四年前才裝上。廖同合原創立於廣州,後遷往香港的奶路臣街,61年再遷往現時旺角廣東道地舖,超逾半世紀,廖同合才輾轉傳至廖全及廖雪興兩父子,問起舖頭的歷史,廖全頓一頓,尷尬地說已數不出是「廖同合」第幾代傳人,「我哋叫廖同合做老太公,原先我爸爸同幾個朋友夾份經營呢間荳品廠,佢1994年去世後,便由我哋兩仔爺接手,一直經營到𠵱家。」
「入來,入來喇!」甫見記者,在廖同合工作近18年的何師傅就熱情地招呼我們入工場參觀,場內蒸氣騰騰,傳出陣陣磨豆的機械聲。往石磨機一看,只見黃豆隨石磨機快速轉動,轉眼間已磨成漿,經過隔渣、再於大鐵鑊煮沸等程序,豆漿倒來倒去,再撞入食用石膏粉,豆腐漿終於做好,師傅把它放置在一個個模子內,有待成形。從一粒黃豆開始,經過多種工序、功夫、力氣、技術,缺一不可!何師傅笑說:「我哋三代人都係整豆腐出身,誇張啲講句,真係自出娘胎都識得整!呢行好辛苦,天未光就要起身做,經常要捱更抵夜,又要勞力,所以冇年輕人肯入行,我哋老闆算是少數之一。」
豆腐製作過程
總動員輪班工作
豆品工場工時長,每日分三段時間出產,每次做七轉,廖氏一家連員工約八人輪班運作,20餘歲的廖雪興,六、七年前跟何師傅學做豆腐,每日凌晨三四時就起身開工,一直做到早上七時,待早上賣完貨,十時半再做次輪,以供應下午貨源,稍事休息數句鐘,夜晚七時收舖,此時才再開工做豆卜,舖頭基本上是24小時運作。今年63歲的爸爸廖全跟妻子,早上在店幫手收銀,下午則由媳婦接力。在廖同合做了近20年的夥計銀姐,做到沒停手。「我哋每日大約賣20板豆腐,還有豆漿、豆腐花等,逢年尾、初一十五比平時賣多三四成。」
不論時段,光顧它的顧客從沒間斷,為求貨源充足,對人手緊絀來說絕對不易,但廖雪興卻仍堅持人手製作,每日做足10多小時。「𠵱家好多舖頭都機器化,時間快我哋好多,但做出來完全冇豆味,最正宗都是用石磨及明火鐵鑊煮成。煮豆漿時會有好多白泡浮喺面,好多店會貪快用化泡劑,邊有人好似我哋咁老實,用人手舀走,每日做到手指頭都腫。」小記坐下來試一碗新鮮熱辣的豆腐花,入口自動滑進喉嚨。「我哋起豆漿時會用仲密過沖絲襪奶茶嘅布袋,隔出來特別嫩滑,有時手軟晒都未起完。雖然辛苦,但好有滿足感,我哋嘅豆漿濃淡適中,味道濃未必代表好,太重反而會有腥味,夠膽講,冇一間可以媲美!」不過,現在冇年輕人願意入行,那豈非失傳?他抹一抹汗,笑說,「自己𠵱家仲後生,應該仲可以做好多年吧!」
食客有say
鄭伯伯(觀塘街坊):
「觀塘冇得食呢啲手工嘢,山長水遠都要嚟食,豆腐花特別滑。」
黎生(旺角街坊):
「豆漿對身體好有益,營養比牛奶更豐富,喜歡呢度冇添加,夠原汁原味。」
羅太(旺角街坊):
「豆腐同涼粉好足料,經常買返去煮畀屋企人食。」
「好好味,爺爺多啲帶我嚟呀!」
後記
在訪問前,已知老闆平日作風甚低調,多做事少說話,更不愛上鏡,小記多次親自到舖邀約訪問,終於成功入工場訪問及拍照。「我老竇比我仲怕羞,所以好多採訪都費事做,怕上鏡嘛!」廖雪興笑說。在差不多兩小時的訪問,他都忙於在工場裏做豆漿、豆腐,邊做邊答小記問題,大汗叠細汗,他爸爸廖全則於前舖負責收銀,兩父子沒有一刻是停下來的,拍照也是攝影師自己爭取機會捕捉他們自然一刻,訪問最終在一片嘈吵的石磨機聲音中完結。
廖同合荳品廠(2392 9293)
地址:旺角廣東道 1067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