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屋苑中,太古城和美孚新邨從以前到現在,仍是香港人心目中的dream house。前者近四十年不倒傳奇,被冠以「樓市探熱針」、「龍頭藍籌屋苑」等名銜,一個由太古船塢改建而成的大型中產屋苑,在追逐着呎價又再破頂......金錢背後,港島人的集體回憶裏,有一個良心發展商的年代,猶如吉光片羽。
記者:邵超
攝影:林栢鈞、陳盛臣
靳埭強
你不愛 還是賦予藝術
誇張一點說,港島人對太古城情根早種在130年前。1883年,鰂魚涌附近便是太古工業城,包括太古船塢、糖廠和汽水廠,太古公司為船塢5,000名員工在船塢側的西灣河及鰂魚涌一帶興建宿舍,取名以太字為首,並創辦太古小學供員工子女就讀,工作再苦,工作與家庭仍緊密連繫。七十年代,造船業式微,太古船塢改建成現今的太古城。拉着港島人一問,住過太古樓的為數不少,從地產經紀以至住客,皆為這類舊樓的實用面積而讚不絕口,當中包括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靳叔)。
靳叔成名得早,第一次住私樓置業靠父母,一住九年賺廿三萬離場,八十年代已有購買中產樓盤的實力,因工作室在中環,在太古城與置富花園之間二擇其一。因為一次往探朋友,由西環舊居乘的士到太古城才花了廿分鐘而對其有了好感。「決定時還未蓋地鐵,但太古有心去解決交通問題,如今香港仔交通依然糟糕。」
頂尖本地作
因港島發展得早,形成港島區樓價高於九龍,九龍高於新界,港島高人一等的觀念透過樓價反映,至今依然固若金湯。靳叔住過兩個太古城單位,由八百呎搬到如今一千多呎三房單位,每天看着如山水畫般的海景,一住廿多年根本不想搬,一句不願搬,惟宜居解之,這是不少港人死忠愛上太古城而寧棄新樓盤的原因。
「我不敢肯定太古城是否首個擁有平台花園的大型屋苑,卻肯定它是首個擺放公共藝術的。」得靳叔一言驚醒,才醒覺如今藝術品成為樓盤品味提升的手段,太古城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做了,並做得低調,連太古城居民亦不知是出自比靳埭強更早的前輩級的作品。靳埭強沒有為此而感到可惜,反而有另一看法:「太古是一家很好的英資公司,七十年代的業主不會要求屋苑有公共藝術,但它賦予你,薰陶你,生活本來就是藝術,下樓到平台花園就見到,擺放的更不是普通雕塑,而是當代最頂尖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如文樓、李福華等。」太古城共有43件雕塑作品,其中文樓作品最多,太空館外那扇形及三角形組成的雕塑、柏麗大道的巨手便出自其手。
林燕妮
在變 舊與新中產價值
讚太古城靚則(逾八成實用空間)、商廈、酒店、商場配套好且具升值潛力等優點(下刪一千字),路人皆知。產品好,做廣告自然無往而不利,當年的廣告公司的老闆你我皆識,就是由已故黃霑和林燕妮,二人合組的黃與林廣告公司。這間僅十一年歷史的傳奇廣告公司,因接下太古城與怡和兩單大刁定江山,陪着太古城走過十年,屋苑由一幢樓到六十一幢住宅、商廈、商場、國際學校等,而她的公司到第十年賣盤時,員工已由七人增至百多人。爾後太古城還在不斷發展,最近期的發展是去年落成的東隅酒店,這般符合現今社會標準的規劃,林燕妮說太古早畫在1976年的藍圖裏。
「跟太古合作十年,太古城每一吋土地都走過,路過時聽到地盤工友說,太古的用料好,算賣平了。你要知道這些工人建過不少樓,所以對這個客戶,我是很尊敬的。我們的目標一致,賣樓成績好就是最好的廣告。」林燕妮憶起她排隊買樓花,未付首期賣掉,當然是有錢落袋。「廣告公司跟太古職員一樣有5%折扣,但無內部認購須排隊。看售樓圖表哪個單位賣得快,便是最為用家需要的,容易放售,這是邏輯,不是眼光。」
首期萬六月供千餘
跟美孚新邨一樣,太古城最初的樓價並非高不可攀,首期萬六,月供千餘,至少一般白領也有能力購買,那年代香港沒有中產一詞,在林燕妮眼中,她賣廣告是給專業人士看:「那年代以平面廣告為主,第一幢洞庭閣開售時,買下全港報章全版廣告,只放一張圖片和基本開售資料,一個好的廣告不是填滿一頁,我們要留白,予人優雅的感覺。」在現今以金堆砌的廣告世界裏,翻看當年的廣告及文案,反而欣賞那年代實事求是的作風,畢竟人是住在屋裏,而不是住在豪華會所和花園。太古城一直是專業人士的居所,更有小日本、小韓國之稱,是跨國企業員工宿舍選址之一,所以83年太古城中心開業時,邀請了UNY進駐,而銅鑼灣有三越百貨,崇光百貨在85年才開業。那年代UNY的貨品由日本製造為多,中國工廠的出現,改變了優質生活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