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內地信貸風險排隊湧港

國策解碼:內地信貸風險排隊湧港

中央收水兼對新股截流,企業撲水撲到香港,今年香港新股集資額或因而迎來小高峯,而當中以內地金融股孭重飛,連同昨日傳出來港上市的徽商銀行,估計至少有9間內銀計劃來港掛牌,當中6間是地方銀行。但內銀尤其地方銀行的民間及地方債風險正越演越烈,香港接收的,除了是急需資金的企業外,恐怕還包括相關信貸危機。

地方銀行伸手集資

內地媒體昨報道,前身為合肥市商銀的徽商銀行,近日一方面將A股上市有效期延長,一方面又將召開股東會審議H股上市事宜,顯然勢要為集資大計買多份保障。其實,因為在國內苦無集資出路而考慮移師來港的內銀例子,近年有驟增趨勢,當中以地方銀行為主,有南昌銀行、龍江銀行、哈爾濱銀行等。
去年起,地方債務風險開始成為市場焦點,市場正關注內銀究竟隱含多少計時炸彈。數據顯示,去年地方債達1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全國全年總稅收總和,且近兩年均為償債高峯,倘政府無法負擔,變相是當地銀行隨時承受絕大部份風險;再者,中國民間借貸亦高達10兆人民幣,一旦變成壞賬,恐演變成另一個金融危機。
事實上,倘地方銀行資產「毒素」高,更加具誘因逼切將風險轉嫁。姑勿論危機是否會全面爆發,但地方銀行齊齊湧來港上市,引發的後果是,即使只是單一地方銀行資產質素惡化、或爆煲,表現看似與香港市場未有直接關係,亦有機會波及本地投資者,香港與內地信貸風險的關聯性間接拉近,市場不得不防。

記者:林靜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