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慘劇見證<br>紅衞兵墓園突取消開放

文革慘劇見證
紅衞兵墓園突取消開放

【《蘋果》記者重慶直擊】
重慶前市委書記薄熙來倒台後,重慶當局為肅清薄主政時期的「文革遺風」不遺餘力。日前傳出,當局要在清明節期間開放該市封閉了近30年的「紅衞兵墓園」(簡稱墓園),供市民弔唁,以銘記文革教訓。但消息引起輿論關注後,官方又突然否認。本報記者昨在現場採訪,不少市民對當局閃閃縮縮的態度大表不滿。

全國僅存的這座「紅衞兵墓園」,位於重慶沙坪壩公園西南角,佔地50餘畝,由一人多高的石牆圈住。記者昨日到訪時,大門仍是鐵閘把守,還加了新鎖。若不是旁有石碑,上書「紅衞兵墓園」,外來人恐不易找到。登高舉目,或透過鐵閘門望進去,園內寂靜無人,地面長滿青苔,蔓藤高樹之間,墳塋座座,墓碑林立,給人陰森寒氣感。

不少市民昨到紅衞兵墓園欲弔唁,但墓園未如期開放。《蘋果》記者攝

父母帶女兒來認識歷史

「說是開放又不開放,真是奇怪。」一對年輕的父母帶着四、五歲女兒來,說想讓女兒認識一下歷史。年輕的媽媽稱,她小時有一次貪玩曾鑽進墓園,後來大閘深鎖沒機會再進去。此前上海東方網稱,重慶紅衞兵墓園將在清明節期間開放,但未幾重慶沙坪公園管理處即公開否認,稱該園「存在多處安全隱患」,不會對外開放。
碰門釘的不只是記者和這對年輕父母,還有幾位上年紀的老人家,他們站在鐵閘門外,高談濶論當年文革、談論文革武鬥:「當年的815派(重慶造反派)和反到底派,打起來很惡的,鐵棒、槍、炮都用上,不要命咧。」旁邊幾位女中學生聽得似懂不懂,照點頭。

不少墓碑碑文刻的是文革口號語錄。《蘋果》記者攝

恐令人們「追究責任」

武鬥是文革中各造反派武裝衝突的簡稱,初時拳腳相向,後擴至棍棒、鐵通,最後發展到槍炮甚至裝甲、坦克等。全國各地均有發生。最大一場武鬥是1967年7、8月重慶楊家坪武鬥,雙方出動軍艦、大炮、坦克等重武器,死傷數千人,楊家坪、謝家灣地區被夷為平地,要北京中南海干預才告止。
記者昨日至少見到多批民眾到墓園欲弔唁,但遭遇「鐵將軍」掃興而返。他們對當局仍拒絕開放墓園大表不滿,認為既然文革早被中共中央否定,開放紅衞兵墓園利教育後代銘記教訓。也有市民私下指,當局至今不願開放墓園,是擔心裏邊那幾百個墓碑下的白骨,會勾起人們對毛澤東和中共「追究責任」的想法。

紅衞兵墓園現被定為重慶市級保護文物。《蘋果》記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