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志剛報道】沙士十年,港人記憶猶新。當年為追蹤感染源頭,政府首次動用警方超級電腦與衞生署合作搜集懷疑個案,比對逾57,000項數據,涉及17,000多人,終有效阻截世紀病毒蔓延。昔日臨時被徵召、埋首將數據變成電腦索引的警察,憶述當年緊張氣氛仍歷歷在目。
2003年4月6日,警務處啟動超級電腦(MIIDSS)協助追蹤病毒源頭,是自1990年代引進超級電腦以來,首次用於衞生事件,肩負重任的已是第二代超級電腦。
處方同時從各環頭抽調126名警務人員,職級下至警員上至總警司。警長施妤當年負責協助將數據編製成電腦索引(index),以便電腦快速搜尋,歷時3個多月。
警長憶述當年頻加班
超級電腦正式名稱是「重大事件調查及災難支援系統」,原用於分析犯罪手法、辨認災難受害者身份等,當年經過技術上修訂,才能用於追蹤疾病源頭。當年隸屬長沙灣雜項調查隊的施妤稱,當時各政府部門氣氛緊張,警務處也不例外,「今日打嚟,第二日就開工」。
她憶述,當時警方首要工作是協助衞生署搜集大量數據,包括向病者和其親屬查問病歷等,以便綜合數據找出共同線索,強調「唔止excel排序咁簡單」。
她解釋,每個目標人物可能互不相識,但有可能在不同時間、在同一空間逗留,病毒便有可能伺機傳播;由於相關可能性太多,若沒有超級電腦,實在難以估算。她指當時很多警員身兼兩職,既要顧及原有警務工作,又要搜集數據讓電腦分析,不少人頻頻加班。最終超級電腦分析「淘大花園E座」的源頭和各人感染的先後次序等,成功協助制止病毒擴散。
超級電腦曾參與各大小案件和災難調查工作,包括南丫島海難辨認失蹤者、花園街大火蒐證、南亞海嘯等事故。高級督察劉健偉表示,第三代超級電腦預計2016年初可投入使用,惟功能有何改進、耗資多少等則不便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