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日本政府弱日圓及通脹政策,本意是挽救國內出口商困境;但凡事都有兩面,日圓貶值同時令入口價上升,不少輸入原材料的日企都叫苦連天,紛紛加價將成本轉嫁消費者。政府昨宣佈,將麵食原材料小麥加價近一成,其他食品包括食用油及電費都會陸續上調,港人至愛的日版即食麵如出前一丁及零食,估計即將加價。
日圓貶值對民眾日常飲食有很大影響,因為麵粉及大豆等日本人必需食品中,其原材料近九成都依靠外國入口。以麵粉為例,由於當地小麥一直由政府負責入口再統一轉售,自昨日起宣佈平均加價9.7%;東京有拉麵店已表明4月起會加價50日圓(約6港元),料影響會擴大至麵包及糕點等。日本入口大豆及油菜籽加價,亦令當地食用油價格大幅上升10%至20%不等。除食品外,汽油及電費亦同樣因燃料費上升而要加價。
阿信屋:麵廠下月提價
除當地麵食受影響外,本港市面亦有不少水貨即食麵出售。阿信屋母公司CEC國際(759)主席林偉駿透露,早於今年2月份從日本部份麵廠獲悉,由於日圓跌勢過急,對進口原材料帶來壓力,於今年5月有機會上調價格。不過,他預期,由於廠商面對銷量壓力,即使加價,幅度不會太大;至於阿信屋出售之日本進口麵食,目前未有需要加價。
日本通縮多年,自去年12月首相安倍晉三重新上台以來,力推量寬貨幣政策,令日圓急速貶值多月,令當地出口企業業績扭轉。
不過,此舉同時令日本入口商品價格上升,無論食品、電力至燃料等與生活必需品都加價,令當地家庭支出壓力大增。最終令家庭開支面對沉重壓力,消費力會隨着物價上升而下降。有分析指,日本消費品加價潮料持續,恐會拖累經濟增長,最終得不償失。
經濟增長慢 滯脹降臨
分析指,日本擺脫通縮不僅要物價上升,還需要改善就業及市民收入,同時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現時通脹未推動企業盈利及工資上升,就先推高商品物價,反拖累經濟。日央行昨公佈調查顯示,有逾七成家庭預期未來一年物價將上升,比率為4年半以來最高。
日本東芝執行副總裁久保誠早前指,弱日圓谷高盈利,但若日圓跌得太多就會有負面影響,因為企業生產要用很多電力。車廠本田則指,日圓去年第四季急跌前,不少公司已買入滙率產品對沖強日圓,有關虧損或會在今年業績內反映。
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昨表示,單靠實現2%通脹目標,但經濟增長未能配合,即出現滯脹情況,確實會對經濟構成損害。況且日本2月份通脹按年仍跌0.3%,連續4個月呈負增長,弱日圓政策仍未見成效;而去年全年貿易逆差錄6.9萬億日圓創歷史新高,顯示日本除需要弱日圓政策外,政府政策還需多作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