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在意大利米蘭交易所,將有一家公司上市,我留意它,並非因為它大,而是因為它的賣點──梵高、畢加索及海明威都是它的擁躉。
有行開英文書局的讀者,相信都會見過Moleskine這個品牌,這家發源於法國的筆記簿產品,已有200年歷史,但生產商於1986年結業而停產,幾年後由米蘭的文具用品公司Modo & Modo接手經營,2006年由法國興業銀行收購,現時則由兩家私募基金持有大股。它幾乎獨沽一味賣筆記簿,是那種簿外有一條橡筋套、動輒過百元的高檔筆記簿,特色是其簡約設計及紙質。
作為米蘭交易所今年首隻新股(對,首季完全食白果,不要忘了意大利國會選舉結果,嚇跑很多投資者),Moleskine是次集資2.5億歐元,主要是作為大股東的私募基金套現,以招股價計,其市值達4.9億歐元(約49億港元)。
論規模,當然不及市值逾350億元的玖龍紙業(2689),但玖紙去年下半年做147億元人民幣生意,只賺6.6億元人民幣,即做22元生意賺1元,但Moleskine去年首三季的收入是5,663萬歐元,卻已經賺1,419萬歐元,即做4元生意賺1元。
Moleskine利錢 勝名牌袋
單純從產品的本身看,Moleskine賣的也是紙,佔其原材料的93%,而且97%筆記簿產品外判予內地供應商生產,有趣的是,其產品雖然絕大部份made in China,但在內地及日本的售價,竟然要比意大利貴一倍,兼且亞太區是增長最快的市場,Moleskine計劃五年內在內地開30家專門店。
更有趣的是,Moleskine的邊際利潤,竟然有能力拋離其他歐洲名牌,其經營溢利率高達四成,遠高於Prada(1913)的24%及歐舒丹(973)的17%。能夠賣簿賣到名牌手袋的利錢,而且無聲無息,不需靠廣東道的人龍效應,品牌的力量確實叫人刮目相看。
文具當文化sell 賣貴廿倍
在Moleskine的招股書中,刊出了一張圖,顯示它自己從不當自己是文具商,而是銷售culture及identity,是給予用家一個升呢至海明威及畢加索級數的氛圍。消費者買的雖是文具,但消費的卻是一份體驗。功能一樣的筆記簿,只值十元八塊,但它就是能賣貴十倍廿倍。
Moleskine既在內地大量生產,也有潛力成為內地中產的恩物,奈何它只能在Moleskine的品牌及商譽下,才是一件行銷全球聲價十倍的產品,這種例子過去不斷發生。
內地作為世界工廠,甚麼也有本事替你以最低成本生產出來,但它就是無法生產出有價值的全球品牌。這不是國家單單用政策扶持、用低息貸款推動、以做大做強的規劃心態,可以催谷得來的,它需要的是一個容許創意自由迸發、又不用怕成果被國企掠奪的競爭環境。
在此之前,人家的「紙上富貴」,只能乾羡慕。
「三無」主場今招股
【2014年4月1日專訊】網絡媒體《主場新聞》今日起開始招股,集資10億元在創業板上市。財經評論員一致批評主場「三無」:無廣告收入、無中國概念、無城中財閥認購,呼籲投資者切勿沾手。股壇明燈海叔預告:「主場只係創辦人蔡東豪包裝出嚟抽水的假媒體概念股,遲早玩完。」
神秘股東曝光
主場招股書也揭開其神秘的資金背景,原來蔡東豪、劉細良等創辦人已金蟬脫殼,僅佔細股,上市前逾半股權已轉讓給台灣傳媒大亨汪汪,香港資深傳媒業人士估計主場新聞內容將會逐步赤化。主場招股書羅列逾百項風險因素,是近三年香港IPO之最。其中尚待解決的法律訴訟數十宗,由誹謗到博客追討報酬,潛在開支數以億元計。
主場零收入之餘,開支也極度失衡,紅酒支出佔比達到兩成,蔡東豪解釋是用來慰勞主場博客。據一名不願具名的主場博客透露,主場派對的紅酒質素,每況愈下,「懷疑有人開始縮皮,喺上市前造靚啲盤數」。另一名已拒絕繼續向主場供稿的博客指出:「由第一次有芝士、火腿、法包、薯片、燒賣、魚蛋,近期只係得番薯片幾包,你話幾心淡。」
蔡東豪發揮其能言善辯的本色,指主場有高質素的綠色生活資訊,推崇素食,所以知行合一。
主場IPO多番押後,是由於招股書有大量錯別字,已經三度修訂重印。蔡東豪辯稱這是主場一貫風格,目的是增加與讀者互動,稍後會考慮推出主場文章捉錯字收費App,相信是全球媒體首創,達到人人是編輯的境界,繼續領先同業。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