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緒論
‧本港以至世界各國政府在推行政策過程中受阻的情況屢見不鮮
‧以香港為例,公共衞生醫療融資由1997年講到2013年還在講,最快要到2015年才有初步眉目;去年的國民教育更引發全城反對,最後胎死腹中
‧除了表面上一句市民反對外,究竟政府推行政策時的阻力源於哪些方面呢?
2.來自持份者的阻力
(a)政府內部的阻力
‧二十一世紀特區政府開始司局級官員的政治任命制度,環顧目前政府一半以上司局級官員非政務官系統出身,他們很容易與執行日常部門運作的政務官在思維及工作模式上發生衝突
‧須知道政治任命的官員對政府內部運作的認知遠比不上政務官職系,假如政治任命的司局長在推動政策上得不到政務官的支持,甚至消極反抗,政策推行上的難度將大幅提高
(b)商界企業的阻力
‧始終香港是一個以商業為主的經濟城市,政府無可否認一定要考慮到商界的立場與利益
‧遠的不說,近年樓價高企及樓宇供應不足已成為本地民怨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推出一系列打擊樓宇炒賣風氣的措施,但問題仍未有緩解的跡象
‧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政策得不到地產商配合,私人樓宇供應不足,甚至有發展商將酒店變商用住宅發售,與政府對着幹
(c)非政府組織的壓力
‧2005年以後,非政府組織,特別是保育團體,在香港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隨着社會整體環保意識的強化,八十後、九十後對「中環價值」及其他社會現象的不滿,非政府組織將各種不滿組織起來,對政府政策構成巨大壓力
‧當中的表表者是2010年各界反對政府高鐵撥款及保衞菜園村的行動
‧更近期的有2012年反德育及國民教育運動,更成功迫使政府放棄推行國教科
(d)受影響市民的反抗
‧二十世紀七十、八十年代,政府大興土木發展新市鎮而新界原居民的反抗情緒並不嚴重,同期市區鐵路工程影響大量市民的日常生活,可是當時市民對上述不便較為理解及有耐性
‧踏入二十一世紀,香港市民的民權意識比30年前加強,在代議政制發展下,各政團也更樂意為市民出頭,再加上傳媒日趨成熟及第四權的強化,政府已不可能指望在推行影響民生的建設項目中不會遇到阻力
3.客觀條件限制
除了從持份者的向度出發,我們也可從香港客觀環境的向度出發,分析政府施政的阻力
(a)政治環境
‧1980年代政府推行代議政制至今已超過30年,立法會已由當年的「橡皮圖章」一路發展成今日擁有一主權力的議事堂
‧而特區政府雖然自稱是行政主導,但它在立法會內沒有一個堅實的支持者,每條法案審批時均要爭取議員們的支持,特別是當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關係較惡劣及立法機關內出現思想較為激進的議員時,政府推動政策時困難重重
‧以老人特惠生果金為例,一個相對簡單的惠民政策,也因立法會內有議員行使「拉布」戰術而拖延推行
(b)經濟環境
‧當經濟環境不理想、存在不明朗因素時,政府關乎財政支出的重大項目往往要拖延一段時間
‧以老人退休保障為例,政府由始至終均以涉及龐大而不可運轉的支出為由尋求種種替代品
‧而政府一直嘗試推行的全民供款醫療保險計劃也因應市民反對從薪金中扣取2至3%保險費而最終變成2015年的自願性醫療保險計劃
(c)社會環境
‧從前香港人強調社會存在共識,「獅子山下精神」引領一代一代香港人成長,但今天這些條件已不存在
‧對於較年長的五十後、六十後中產以至上層階級,他們傾向以經濟發展為基調的「中環價值」
‧但對於成長於相對富裕年代的八十後、九十後青年而言,香港的核心價值除了經濟發展還有很多,如保育、集體回憶,以至社會公平性等等
‧近年香港主要的社會衝突,其實可視為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市民意識形態的碰撞
(d)保育
‧在1980年代開始香港教育制度開始講授環保的重要性,年輕一代較上一代更理解環保的意義
‧而國際上環境保育亦成為主流思想,為此,政府在推行政策上環境保育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考慮因素
‧過去幾年,無論是大浪西灣還是龍尾灘的發展,一直伴隨着環境保育的呼聲便是很好的例子
4.結論
簡而言之,政府施政的阻力可從持份者態度及客觀社會環境兩方面去進行分析。
撰文:Keith 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逢周二至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