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進入南石山村,時光彷彿倒流。村中罕見人影,家家閉戶關門,氣氛神秘。
但門後每個院子都堆滿陶俑、古器,仿如考古發掘的現場;愛整潔者的家中還算好,進到一些不甚講究的農院,滿地泥俑的斷臂殘肢、器皿的碎片,令人誤以為是搶掠打砸後的慘狀。
洛陽古墓多
相傳南石山村出名,是因某年一位國家級文物專家在北京潘家園地攤看到一尊「北魏時期陶俑」,當時正好洛陽發生北魏墓穴被盜案,專家以為是被盜文物,緊急報警,當局於是撥款「搶救性收購」該尊陶俑。
不料,後來市場上同類的「北魏陶俑」越來越多,最終才發現是源自洛陽南石山村的高仿品。此事被傳為笑談。
為探究如何做高仿真文物,記者向正在裝窰的村民郭先生請教,他並不忌諱,對塑形、上釉、燒製、埋土造假四部曲侃侃而談。「比如製作唐三彩,一定要找到接近唐代的土,是一種黑黏土,這種土現在洛陽少了。」他說,「然後很重要的是塑形,模具都是專人設計的;然後燒製、上釉、再燒製,最後成型。」
最關鍵一步是造舊。真正唐三彩在墓裏埋藏千年,但剛燒製出的三彩要用特殊化學品消去表面的刺,讓它變潤澤柔和,然後掩埋,最好是古墓;洛陽遍地是墓,不難找。埋土少則幾天,多則數年,讓它「吸墓氣」,越久越好,期間要不時灌水澆,出土時身上泥土不要擦得太乾淨。
敲斷唐三彩腿再黏上
「到這一步,仿古唐三彩基本上OK了。」郭先生說。為免太完整惹人懷疑,仿造者有時會敲下三彩的一條腿,重新黏上,或把人俑的髮髻摳下幾處表層,顯得斑駁。「按這些步子做出的三彩,肯定能亂真,還能賣好價錢。」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