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辛酸】
十年零加薪、超長工時積壓的怨氣,在貨運碼頭猛然爆發。總有人不禁要問,待遇欠佳何不另謀高就?工友回應,碼頭運作是一項專業,寶貴經驗焉能隨便浪費;也有工友入行20年,昔日在碼頭付出汗水換來成家立業,隨年資增長的卻只有工時而非工資。
昨日在碼頭抗爭,工黨立法會議員李卓人來到其中一個外判商永豐的工人休息室,百多名工人,要共用僅300餘呎的破爛小房間,儲物櫃殘破生銹,更要由工友集資買雪櫃、買冷氣。香港航運業繁榮背後,原來是這樣對待工人。
在碼頭任職裝卸工的李先生,每次開工便做足24小時,工作近20年,97年曾風光,但03年沙士時期被減薪,至今薪酬比97年前還要低。為供養3名年幼子女,不敢貿然轉工,妻子更因其收入低,兩年前離婚。他今次罷工獲子女全力支持,望能取回應得薪酬。「我哋做咗咁耐,係一門手藝,係累積返嚟嘅專業,唔係話轉行就可以轉行。」
華哥18歲入行,一路做到結婚、生仔,女兒才兩歲,一家三口住劏房,每晚收工都「散晒」,「太太叫過我幾次唔好做,點解咁辛苦,人工都係咁少」。今次罷工,妻子力撐,「佢知道我哋咁辛苦,都係爭取番合理待遇」。
外人質疑他們何不轉工、罷工無用。華哥說,他們是基層工人,但也是一份專業,累積的經驗,不能白費。華哥坦言,即使失敗也覺開心,「我哋對得住自己,因為爭取過」。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