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想到法國十九世紀作家巴爾扎克說過的一段話:
「宗教的基礎是人的一種先天感情。一個無神者的社會,很快就會造出一種宗教來。」
在巴爾扎克(Balzac, H. de, 1799-1850)的時代,世上還沒有出現過一個無神者的社會。其後,馬克思以無神論作基礎建立共產主義學說,在巴爾扎克去世約70年後俄國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接着在整個20世紀許多以無神論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興起又衰落。這些國家雖號稱以無神論立國,實際上卻如巴爾扎克預言的「造出一種宗教來」:有比較教團更嚴密的組織,有視為「聖經」的經典教條,有視領袖為神的個人崇拜,甚至有類似宗教的儀式。可以說,作為宗教的元素:組織、教義、儀式和偶像崇拜,都有了。回過頭來看巴爾扎克這句話,他先見之明地看到一個無神者的社會也會造一種宗教出來。因為,他體會到人類信仰宗教是基於一種先天的感情。
任何人的一生都要面對許多不可知的未來,尤其是知道必會來到又不知何時來到的死亡,而死後是什麼境況也不可知。這種未知狀態和人生無常使人感到冥冥中有對人世的主宰,這就使人自然產生對神明的信仰與崇敬。此外,人們選擇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就會啟動善心和良知,去對抗充滿罪惡的世界的誘惑。
每個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沒有宗教信仰的社會,在追求的理想破滅之後,宗教力量會開始復興和受越來越多人崇敬。社會若不能從宗教中重拾信仰,就會淪落到人們極度自私、不顧他人死活的人欲橫流的狀態,這是國家民族的最大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