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低碳?還是做功課低碳?」
麥兜諗都唔使諗:梗係小便,低碳過做功課啦!幼稚園做功課要用紙,紙要斬樹、要製造、仲要運來香港,好高碳㗎!小便就只是計算污水處理,如果唔沖廁、唔洗手、唔抹手,嘩!仲低碳啊!
咁,成世流流長,係咪就係不斷小便和詐詐諦小便?
麥兜剛推出的「快樂低碳」看得人哈哈大笑。「環保」兩個字,雖然真的可以大過天,但大過生活,也就變得無意義。
而所謂「低碳」,更值得玩味。大約2006年,一間國際的環保機構組織找了我和幾位廣告界的朋友,說是有個概念想在香港推廣,但不知如何入手。負責人用了近兩小時去解釋甚麼是「碳排放」,最大疑問是:「香港人講『碳』,一是想起『燒炭自殺』好負面,另一是『BBQ』燒烤,這其實是頗高碳排放的活動,和環保一點也拉不上關係啊。」
「可否就是玩『燒炭』這概念,吸引注意力,再把負面變成正面?」廣告界朋友當時答。
那是我第一次在香港接觸到「碳」。
香港甚麼都可以過時,人們越常掛在嘴邊的,就像香口膠一樣越快被呸出來,例如「樂活」,曾幾何時由時尚派對到學校活動甚至樓盤廣告,樣樣都「樂活」,所指的可持續及健康的生活模式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LOHAS)還沒有機會真正實踐,這個詞已經用得太多變得好Out,傳媒又再找尋更In更新鮮亮麗的字眼。
「低碳」、「減碳」這兩個字,隨着國際減碳的京都協議書,在2005年正式生效,悄悄在香港報章出現,最先是財經新聞,接着是專欄,2007年報章開始有專欄介紹「低碳生活」。2009年我製作一個減碳的網頁,介紹香港商界和大學如何計算碳排放如何減碳,當時「低碳」突然變得很「潮」,甚麼都可以變低碳,連到廣東省旅行,都可以因為不用坐飛機,大大聲宣傳是「低碳旅遊」──沒有人誤會是去燒炭了吧!
2010年我應邀撰寫四本書關於低碳生活,分別針對學生、家庭、商界、年青專業人士,那時本地關於碳排放的書,少得可憐,但還沒開筆,已經要面對殘酷的現實,人們對「碳足印」那幾隻腳印不再好奇,連弄清楚的動力也欠奉,更談不上實行的意欲。
「呎」會否Out?「厘米」會否Out?「碳」是作為一種度量衡,計算人類活動所排出的二氣化碳,並非簡單喊喊的口號,科學家、國際協議等用了好長時間,才設計並且共識使用。
例如,很多人都以為用紙杯比膠杯環保,甚至有店舖不用膠袋用紙袋,但其實紙杯紙袋要用的木材,比起膠杯膠袋是石油副產品,由原材料,到所使用的電力、產生的廢水,環境成本都高極多;而且紙袋又沒膠袋耐用,丟棄時也會在堆填區釋放溫室氣體,膠袋如果妥善回收,循環再造的效益可比紙袋高。一計算這由生產到丟棄的碳排放,就知道紙袋的碳排比率,比膠袋起碼高兩倍,也就知道不是環保的選擇。
碳排放有數得計,就可以比較出甚麼是低碳、高碳,可以作出對環境較小影響的選擇──可惜,現代生活哪有這樣簡單?
像麥兜的「快樂低碳」:土多啤梨低碳還是蘋果低碳?蘋果可以用船運,士多啤梨要用空運,還因為易爛,需要包袋和冷藏,那天同學看完短片,都以為蘋果比士多啤梨低碳,卻沒留心片中還有一句:要考慮當造時間和產地,香港冬天種得出士多啤梨,隨時比要從老遠運來的蘋果低碳!碳排放涉及大量細節和不同的狀況,坦白說,有時真的計不完,只可以推算作為參考。
比較可行的使用方法,是如今國際商討也在用的:計算出大概的碳排放總量,定下減碳的目標。個人碳排放可以計總數:開冷氣比開風扇高碳近二十倍,如果真的要開冷氣,可以減少吃肉等在其他方面省回來,這就可以因應自己的需要,有彈性。又可以電費為目標,每年減兩成電費,就是減少了兩成用電方面的碳排放,這是客觀準確的。
作者:陳曉蕾(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