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債市與樓市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債市與樓市 - 李兆波

金融海嘯後,少了人買金融產品,多了人投資物業,包括住宅及商舖。
不少人害怕金融產品源於其價值有機會下跌至零,物業卻不會。經歷了慘痛損失後的人特別鍾情物業。再者,投資物業有槓桿效應,只要付出少少,加上銀行的借貸,在升市時收獲甚豐。而此借貸的方程式造就了不少富有的人。
在其他國家,物業市場沒有如香港般瘋狂,原因之一是它們有多種投資產品可供選擇,不會如香港般單一。
香港有股市,有股證市場,也有債市。很多人在前兩者損手,他們也不敢把大額資金投資於股市。債市方面,香港十分不成熟,也沒有太多的選擇。其實債券是不錯的投資產品,它的回報不比收租的回報差,但就沒有了槓桿效應。而且很多債券買賣也要經銀行進行,相當不方便。

港元債回報遠遜美債

投資物業的年期一般很長,十年或以上的並非不常見。可惜香港的債市年期不長,例如在金管局的債券報價網站,外滙基金票據的年期不長逾15年,投資年期也算可以,但回報很低,孳息率只有1.04%,再減去手續費後,回報更低。相反,美國30年期國庫券的孳息率有3.1%,無論年期與回報都比港元的債券優勝。
怪不得有些資深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內一定有債券,回報普遍上不算高,但在風高浪急的環境可以帶來穩定的回報,更可能高於股票。
如果香港的債市,包括港元債券市場及人民幣債券市場可以多元化地發展,即是有不同的年期,不同的息率, 相信會有部份物業投資者轉投債市,本地物業市場可望會更正常地發展。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