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城市發展交戰

歷史與城市發展交戰

柏林圍牆將柏林一分為二28年,在集體記憶和城市空間都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迹。圍牆的去或留,有歷史記憶的爭議,也有城市發展的爭議。1989年11月兩德民眾推倒圍牆時,官民在解放的亢奮下把圍牆拆得七七八八,直到兩年後前西德總理勃蘭特(Willy Brandt)提出要保留部份圍牆,留給世人作為警醒,才開始保育。
不過當局仍有很強傾向消滅所有共產極權象徵,像前東德議會所在共和國宮,就在反對聲中拆卸,當局對保護圍牆,也抱着拆不足惜態度。柏林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世界級都會,兩德分裂時期光芒銳減,圍牆在市中心留下一大段無人地帶。圍牆一倒下,德國人要令柏林追上錯失的時光,像被圍牆分開的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就火速重建,被譽為「歐洲最大建築地盤」。
可是浴火重生的柏林,標榜「窮得來性感」(poor but sexy),以相對便宜的租金吸引藝術家前來。為建豪宅犧牲圍牆殘迹,在民眾眼中是犧牲柏林的特質,市政府卻需要加強發展來解決市內財政和失業問題,這次拆牆事件就是這兩股力量的交戰。
德國《明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