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踏入雨季,渠務署昨日啟用荃灣雨水排放隧道,最高排洪量能應付50年一遇的大雨。該隧道造價15億元,全長5.1公里,採用半山截流方法,減低下游市區的水浸風險。署方預計隧道能改善整個荃灣區的排洪量。
「可應付50年一遇嘅大雨」
本港現有四條雨水排放隧道,荃灣雨水隧道為全新界最長,達5.1公里,直徑6.5米,分三個排水口。工程於2007年展開,將荃灣與葵涌和宜合道的隧道貫通。
渠務署公共關係工程師甘月宏指,半山截流的原理是「喺半山上面截停雨水,引入隧道,令雨水唔會湧晒落下游,減低市區渠道嘅負荷」,以減低住宅區及馬路發生水浸的機會。
甘月宏表示,隧道「最多可以應付50年一遇嘅大雨」,即一小時內錄得132毫米雨量,提升荃灣至葵涌的防洪能力。荃灣原有的雨水排放系統在數十年前建成,曾於1997年5月在葵涌道(紅雨情況)及2010年7月在昌榮路(黑雨情況)錄得水浸報告。甘月宏指舊有系統已不敷應用,新隧道能改善「成個區」的排洪量,目標是該區「無晒水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