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繫中環】
牛記近年經常在電視飲食節目及報章雜誌曝光,開始廣為人認識。但有61年歷史的牛記,對中環居民來說,卻一直如蘭芳園或九記牛腩般深入民心。牛記也是一面能反映中環在頻繁商業區以外,居民地道生活的鏡子,全因老闆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老中環」。
「𠵱家第一個要走嘅係我」
61歲的權哥生於中環光漢台,是不折不扣的老中環。他不諱言,這輩子不論生活或工作,幾乎未曾離開過中環。每天下午跑到中環舊式茶樓象徵的蓮香喝唐茶,是這個老中環的習慣。區內時有招待長者或街坊的康樂活動,如過去每年盂蘭節的神功戲,或是今天地區舉辦的小型演唱會,他也熱心出力。
權哥憶述,8年前搬舖至人流冷清的歌賦街時,連牛記在內只有三間食肆,完全沒有夜市可言。他深信要街坊同心合力才可做出成績,遂發起街坊、商戶組成「歌賦村莊」,並與旅遊發展局等官方機構合作,令這條中環小街變成今天般有聲有色,他不忘自嘲,「做好人冇好報,我出錢出力同大家做起咗條街,𠵱家第一個要走嘅係我」。
眼望毗鄰時裝店或咖啡室的租金,由10多萬元加至20多萬元,「要賣幾多杯咖啡至夠交租?」與附近店舖東主閒聊,聽得最多就是租金不斷扼殺經營空間。畢生情繫中環,臨別依依不捨之餘,權哥也憂慮歌賦街今天的盛況將逐漸式微。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