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死因庭續研訊13歲男童接受顱頸融合手術昏迷18日後死亡個案。事件關鍵人物,即為死者開刀的美國兒科神經科專家首度作供。他強調從沒向死者母親作「零風險」手勢,又承認該次手術具教學目的。庭上披露,醫療報告指有負責的醫生幫男童做開喉手術時一度失敗。
專程來港作供的彭教授(Dachling Pang)為美國兒科神經外科的專家。前年8月4日,他為死者張睿霆進行顱頸融合手術。他指死者頸椎問題屬先天性,發展下去會影響腦神經,易引致突然死亡,他於手術前三天已向張母講解手術風險。
專家指麻醉醫生建議拔喉
他指,手術其間一切正常,死者於手術後已蘇醒、面部沒腫脹、可自行呼吸及聽取簡單指令,他評估後同意麻醉科醫生建議,嘗試為死者拔喉,而拔喉的決定則是麻醉科醫生的責任。他強調以腦外科角度,替死者拔喉是合適的決定。
手術後他與屯門醫院黃瑞濤醫生先行離開,由麻醉科醫生及另一名接替黃的腦外科醫生接手,而方道生醫生則在手術室附近。惟兩人離開後15分鐘,即收到通知指死者呼吸出現困難。
死因研訊主任質疑如果彭手術後繼續逗留於手術室,會否提高死者獲救的機會?惟彭不認同,他說折返後見死者清醒及有呼吸,眾人亦即着手處理急救,故不認為損失了搶救時間。
彭接受家屬盤問時則承認,死者的外置頭顱支架阻礙了麻醉醫生進行插喉搶救,針喉亦一度摺曲,情況緊急,故他即時應麻醉醫生要求,解除支架作緊急氣道開喉手術,惟他承認對緊急開喉手術經驗不多。他估計死者的氣道因俯卧於手術床上約8小時而出現腫脹,令插喉針急救時一度出現困難。
事發後的醫療報告提到,開喉手術由黃瑞濤醫首先處理,但手術一度失敗,但黃昨否認手術失敗,指當時要按着彭剛插入死者氣管的喉針,才要彭接手開喉手術。但他承認處理時有困難。該開喉手術最後由另一名外科醫生接手。研訊今續。
案件編號︰CCDI-9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