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食品安全屢出事故,百佳07年被揭以廉價油魚充銀鱈魚售賣,今年初歐洲多款肉類產品驗出含馬肉。城大研發快速鑑定技術,利用特製物質「探針」偵測肉類的去氧核糖核酸(DNA),8小時便可同時鑑定多種肉類成份,比現時常用的基因排序法快三倍。團隊目標是把技術擴展至魚類。
記者:袁樂婷
現時常用的鑑定法須經過基因排序及分析,最快要48小時才有結果,且每次只能檢驗一種肉類成份,效率甚低。城大生物及化學系教授鄭淑嫻及其研究團隊,針對市民對食物安全的需求,以兩年時間成功研發更方便快捷的「探針」技術,鑑定食品與標籤所示是否相符。
急凍肉亦難逃法眼
「探針」(Prode)是與DNA對應的微細人造物質,研究團隊為豬、牛、羊、馬、狗、貓及鼠七種肉類度身訂做特製「探針」,並植入試紙的相應方格。然後從食物樣本中提取少量DNA,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大量複製,將之與試紙一同浸泡。當「探針」偵查到其目標肉類的DNA便會變色,研究員只需記錄變色方格對應的肉類,便可知樣本含有的肉類成份。
鄭淑嫻指,由於「探針」技術毋須進行繁複的基因排序及分析,鑑定所需時間大幅縮短,且能同時檢測多種肉類成份,每件樣本的檢測成本由300至500元減至200元以下。研究亦發現,「探針」能成功鑑定急凍肉類、香腸及微波爐食品等經過處理的食品,即使肉類含量僅1%也可偵測。
研究擴大檢測範圍
她與團隊正研究將鑑定範圍擴至家禽、海產,尤其市民最關心的魚類。由於每種魚類均需要不同的「探針」,預計研發過程將相當漫長。「探針」技術已於歐美等地註冊專利權,長遠希望能廣泛應用於食品安全檢測,也避免因宗教信仰而有特別飲食要求或食物過敏的人誤食某種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