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回歸英國心? - 林鴻達

港人回歸英國心? - 林鴻達

最近出現不少香港與英國關係的新聞:十多天前《南華早報》的「回歸英國」網絡投票的驚人結果;上周末英國將一九八二年中英談判有關的文件解密,其中提到英國政府原本打算在香港進行公投;日前有英國人在英國政府網站發起聯署促請英國政府收回香港。港人對這等新聞的關注程度並不如日常的政治新聞冷淡,箇中因由值得探討。
回看中英談判期間,中共開出「只是換旗換港督換駐軍,馬照跑、舞照跳」的承諾,從而演變成後來的《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但回望「過渡期」的時日,由李克勤主唱的《後會有期》道盡移民潮下港人的離愁別緒。移民是用行動表達對中共的不信任,擔心香港最終會被中共吞噬;無能力遠走他方的,只好寄望這些白紙黑字記錄下來的承諾能夠兌現。回到主權移交十五年多的今天,到底是遠走的人慶幸當年作出正確決定,或是無力離開的人默默承受「慘痛」的現況,也許只有當事人心中才知曉。
撇開政治制度而只談民生,十五年多以來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艱難,回望昔日安份守己「打份工」可以活得自在,或是開間小店可養活一家數口安居樂業;但到了今天,不說的士司機、看更在捱日子,即使白領階層也度日如年。
在政治方面,普選被拖延並因為功能組別形成的畸形議會架構,根本無法改善社會民生;而且功能組別、政協人大成為中共的籠絡統戰手段,結果就弄得政策制訂不問社會得益有幾多,而是「阿爺」是否收貨。不要以為「牛頭角順嫂、街市賣魚佬」不諳政治事情,可以繼續鼓吹搞好經濟就把他們好好打發,單是一句「今不如昔」,就足以證他們嚮往英國管治的日子,並認定共產黨代理的特區政府之無能。
十五年來的失落,確使港人感到無奈和沮喪,但面對當前的困局實在不用認命。回望幾代人辛勞近半世紀所建立的香港成就,港人該重新把握自己的命運。既然中共在民主政制以致奶粉事件上都撕破假面具,並因着近期開始陸續可以了解到自中英談判三十年以來為何使香港落得如此田地,香港人請不要坐以待斃,抓回屬於我們的東方之珠。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