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家文報道】「我寧願捱餓,都要有人陪診。」獨居長者梁惠珍身患多病,有黃斑點病亦有抑鬱,近年腰痛和膝蓋退化,每次到醫院覆診都要自費聘請陪診員,曾有陪診員嫌遠「甩底」,她迷失街頭,求助途人帶路,自此覆診擔驚受怕。立法會議員張超雄促政府增加資源和人手,擴大社區照顧服務範圍。
不良於行難覆診
梁婆婆現年78歲,獨居慈雲山公屋,沒領綜援,靠積蓄過活。她左腳膝蓋去年施手術,要到伊利沙伯醫院覆診,但不良於行,需自費聘請陪診員,時薪約30元,每次花上6小時,醫藥費和的士費另計,一次覆診便要500元。陪診員更要提早一個月預約,試過被爽約。即使到就近的聖母醫院覆診,每趟也要200元。
目前有1.73萬名長者接受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包括送飯和個人護理等,約有4,400人輪候。梁婆婆的身體機能屬中度缺損,原可提出申請,但認為綑綁式服務不合適,故沒輪候,因此不合資格申領關愛基金陪診津貼。她說丈夫早死,一生勤勞工作,但積蓄已所餘無幾,輪候資助安老院舍逾兩年,仍沒有位,只想政府增加陪診服務,不用晚年淒涼。
立法會長期護理政策聯合小組委員會今日開會。主席張超雄指,現時社區照顧服務不足,「連陪診都搵唔到人」,社福機構欠人手,長者需外聘自僱的陪診員,「但費用太貴,亦都未必願意做」。他指政府今年9月試行「社區照顧券」計劃,應研究資助「護老者」。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衞東則促關愛基金放寬申請限制,讓更多長者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