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社福支出以維持美國償債能力的主張廣獲認同,但不少民主黨議員卻不捧場。美國總統奧巴馬多次表示贊同,他可以付諸行動。但障礙在於奧巴馬的立場是在削減社福支出的同時,也要防堵逃漏稅。有辦法解決嗎?有,帶點不一樣的稅制改革。
問題先是如何定義稅制改革,奧巴馬意思是取消各種稅務減免,增加國庫收入。這是種很激進的想法。一九八六年歷史性的列根─奧尼爾稅制改革,減少稅務漏洞,但國庫收入未增加。防堵漏洞所增加的稅收,直接以調低稅率的方式還給人民。
這就是所謂的稅收中立,即稅制改革的主旨是釐清稅制,而非增加國庫收入。這意味改革是在消除獨厚特殊利益與扭曲市場行為的稅制漏洞,以免企業為了避稅,採取非市場導向的經濟活動,造成效率低落與浪費。改革還可促進公平,剔除僅富人能夠游說獲得的稅務優惠。稅制改革附帶的結果就是低稅率可刺激經濟成長,兼具效率、公平與成長,創造三贏。
奧巴馬自己的辛普森─鮑爾斯減赤委員會提出不同版本。首先,委員會發現每年有驚人的一萬一千億美元「稅式支出」。那十年就會有逾十一萬億美元!做法之一是把這些開支一一挑出來,並將邊際稅率降為百分之八、百分之十四和百分之二十三等三級。
問題來了。每年一點一兆美元的新增稅收,辛普森─鮑爾斯委員會理應把稅率降到百分之二十三以下,它反而把一些錢留在財政部,平均每年近一千億美元、或可說是十年一萬億美元。這是合理的折衷方案,它可以成為範例。奧巴馬的「稅改」準備把這些新增稅收全數交給財政部,列根─奧尼爾可是連一分錢都沒給。辛普森─鮑爾斯委員會是介於兩者間,折衷方案理應如此。
但在決定具體的折衷辦法前,我們應該先決定要削減哪些開支,能收到多少稅。計算公式是出自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費爾德斯坦之手。計算公式確保沒有人能夠利用現行稅則中任何一個或所有的扣除額與漏洞(慈善捐款除外),來讓自己的稅單減少超過百分之二。百分之二上限代表我們不需等到全面的稅改,因為這公式有效且立即減少所有漏洞的衝擊。
費爾德斯坦推測其稅改可望在十年內產生二萬一千億美元的新稅收。奧巴馬想要政府保留這整筆錢,共和黨想透過降稅把錢全部還給納稅人。我們來學所羅門王吧!把稅收分兩半,百分之五十給財政部去減債,百分之五十拿來調降稅率還錢於民。雙方各可獲得約一萬億美元。人人都有好處。共和黨人意外得到降低稅率,雖然幅度不大,但在必須吞下增稅以挽救財政懸崖的苦果後,這仍是極具象徵性的收穫。美國也得到二十五年來最重大的稅改,奧巴馬拿到價值一萬億美元的「結餘」,如果他真的有心,我們就能同時得到稅務和社福改革。這是一樁同時達到促進效能、公平、成長、減債和恢復國家償債能力的交易。
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mer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