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銀行除了存取金錢,還可換取日用品與服務?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推出「社區互惠銀行」計劃,發掘葵涌區內弱勢社群的無限潛能,鼓勵賺取「社區積分」進行交易,把才能轉換成實物或使用服務。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是會員「一分一分」努力累積的成果與動力!
記者:陳潔儀
煮菜、織頸巾、做陶瓷,是一些「師奶」擁有的小技能,也是賺取「社區互惠銀行」積分的方法之一。家庭主婦阿貞(40歲),十多年前從內地來港,只當過兼職包裝及派傳單,日常主要職務便是照顧7歲與10歲大的兩名兒子及為家人做菜。
「搵到自己嘅價值」
她從沒料過,自己懂得做的家鄉小食,可令她搖身一變成為烹飪導師,眾街坊更讚不絕口。她開懷地笑說:「好開心大家咁鍾意我啲家鄉小菜!儲返嚟嘅分又可以換玩具畀兩個仔玩,幫我慳番唔少!」她最近還利用積分參加「穿珠仔」興趣班,成功穿出一棵小聖誕樹,喜孜孜把成果帶給丈夫「評分」,她笑不攏嘴說:「嗰次係佢(丈夫)第一次讚我咋!」
阿貞學「穿珠仔」的師傅阿Ling(48歲)是單親母親,育有一名11歲女兒,母女靠綜援維生。當上「穿珠仔」班導師令她重拾自信,她滿足地說:「覺得搵到自己嘅價值,幫到人,又可以幫補家計。」多才多藝的她,還懂得摺紙、繡花和做小裝飾,不少老友記和小朋友已是她的「徒弟」!
累積逾500名會員
互惠銀行「開業」兩年多,主要服務葵涌邨居民,現已累積逾500名會員,賺取積分主要透過當義務導師、做義工、參加活動或小組等;存戶卡會記錄賺得積分,可換取日用品或服務,例如文具、玩具、小飾物、上學用品、免費參加興趣班及活動等。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部門主任王馥雅指,這計劃透過交易平台,讓弱勢社群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在社區內透過Give and Take(付出與回報),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加強社區共融。她盼望有更多善長捐出物資,好讓計劃可繼續幫助更多弱勢社群!
查詢電話:2410 8077
社會服務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